新华社华盛顿10月28日电(记者周舟)中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可大规模制备的三维多孔膜,有望将河流入海口的盐差能高效转化为电能。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江雷院士研究组和吉林大学姜振华研究组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发表报告说,这种多孔膜能量转化效率高,能够实现每平方米2.66瓦特甚至更高的发电功率,达到商用标准。
在江河的入海处,由于淡水和海水的盐度不同,海水对于淡水存在渗透压以及稀释热、吸收热、浓淡电位差等浓度差能。这种能量又被称为盐差能,可用来转换成电能,因此是一种清洁能源。
研究人员说,如果在河流入海口放置这种三维多孔膜,其间的离子浓度差异会导致盐的定向运动,多孔膜会允许某种极性的带电离子通过,选择性过滤掉相反极性的带电离子,从而产生净电流。
实验中,研究人员制作了一个由这种膜材料为主要部件的微小发电机,可以为一个计算器供能,且在海水/河水盐度条件下工作120个小时,电流没有减弱。
盐差能发电的原理虽然不是新发现,但此前相关技术效率低、成本高,一直未能大规模应用。论文通讯作者周亚红博士说,考虑到其稳定性及能大面积制备的特性,这种多孔膜在商业应用领域具有极大的潜能。
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和卡罗琳医学院研究人员说,他们开发出一种能快速粘合骨骼的“胶水”,在老鼠身上试验效果理想,准备进一步研究,看这种“胶水”能否用于修复人类骨骼
新华社北京7月26日电(记者魏梦佳)我国科学家近期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细胞》上在线发表一项重要成果。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可基因编码的多巴胺荧光探针
新华社伦敦6月25日电(记者张家伟)英国剑桥大学日前发布的一项新研究显示,一种用有半导体性能的塑料制作的低成本传感器,能高效检测人体多项关键代谢物,未来在疾病防治方面有广泛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