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国际新闻 > 正文

马天:想上中国空间站的欧洲宇航员

2018-07-30 11:06:00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德国科隆7月29日电

新华社记者张毅荣

“你好,我是马天,我是欧洲航天员……”

刚一见面,马蒂亚斯·毛雷尔就用流利的中文作了简短自我介绍。近日,在德国科隆的欧洲宇航员中心,这位德国宇航员对记者讲起了他的“中国故事”,并透露了自己的“中国心愿”。

  “天上的马”想高飞

像许多外国人一样,已经有6年多中文“学龄”的马天对自己的中文水平很自信,不过他最得意的是自己的中文名字。“中文老师告诉我,‘马天’的中文意思是‘天上的马’,它想要飞得很高。”

2010年加盟欧洲航天局之前,马天的履历已经很“国际范儿”。他足迹遍布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等国,主要从事航天材料轻量化研究。2012年担任欧洲宇航员中心与中国合作项目负责人后,他“正式”与中国结缘。

马天说,自己的工作越来越忙,但很有成就感。“最初,我们讨论双方能在哪些领域开展合作,分别派代表参观了对方的模拟太空舱和操作室,了解对方如何工作。双方宇航员还参加对方组织的训练,并逐渐形成了年度交流机制。”

除了组织交流,作为一名宇航员,48岁的马天也有自己的“小目标”:“我希望去中国空间站,与中国航天员以及其他国家的宇航员一起工作。”

中国将在2022年前后建成载人空间站。如果国际空间站按计划在2024年退役,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空间站的国家。中国已多次表示,欢迎世界各国积极参与,利用未来的中国空间站开展舱内外搭载实验等合作。

“我希望能和中国航天员承担一样的职责,包括进行各种类型的实验、按要求对空间站进行运营和维修、参与舱内舱外的任务。”马天对未来在中国空间站工作的可能充满期待。

此外,他还希望能够实现中国空间站和欧洲地面的视频连线,“让欧洲的公众能够了解中国的空间站,同里面工作的欧洲宇航员对话”。

  留恋中国“大家庭”

除了中文,中餐也让马天念念不忘,“特别是北京烤鸭和川菜”,“我非常希望未来能在太空中吃到中国风味的食物”。

马天能在几年内迅速成为“中国通”,得益于中欧间日益密切的航天合作。2015年5月,双方签署关于在载人航天领域开展合作的长远目标和实施步骤协议,明确2015年至2017年为技术交流阶段,中欧互相参与对方的航天员训练活动。

去年夏天,马天和一名意大利宇航员一起,参加了中方在山东烟台组织的海上救生训练,这段经历让他津津乐道。“当时,我们和16名中国航天员朝夕相处,生活在一栋房子里,一起吃饭、一起训练,业余时间也会一起在海滩上散步聊天。才过了两三天,我就感觉自己是大家庭的一员。”

中国搭档对马天的评价是好相处、有默契。“训练中,我和他互相提醒,互相帮助。比如,从海里爬上救生艇的时候,他会托一下我的身体,我上去后会伸出手来拉他一把。”和马天分在同一组的中国航天员叶光富说。

马天说,这和其他地方的宇航员训练“很不一样”,“比如原来参加美国组织的训练时,大家都住酒店,每个人都在过自己的生活。有时我会和两三名宇航员一起训练,有时就独自训练”。

对于这种“大家庭”式的训练,马天十分认同:“一起生活、了解彼此非常重要。试想,太空舱内会有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宇航员,大家可能要在封闭的空间中共同工作生活长达半年之久。无论在轻松愉快还是充满压力的时刻,始终都要相互理解、保持专业,这样整个团队才能获得成功。”

“有机会的话,希望还能去中国工作一年。”马天告诉记者。目前,他仍在努力学习汉语,让中文水平“更进一步”。

  点赞中国“好伙伴”

马天说,近年来,中国在国际航天事业中的角色越来越开放积极。

今年5月,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机会公告发布仪式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正式开启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不少国家代表在现场详细了解参与中国空间站合作的细节,表达了浓厚兴趣。

“不仅是欧洲人,世界上任何一个想让宇航员上太空的国家都可以通过联合国与中国取得联系,并有可能进入太空,这令我印象深刻,”马天说,“我认为,中国在这一领域有着长期规划,并且专注执行,非常值得信赖。”

除了空间站,马天还将眼光投向了中国更为长远的探月工程计划:“中国还将实现登月,甚至在月球上建立基地。我期待那也将成为属于全人类的基地。”

马天认为,有着22个成员国的欧航局国际航天合作经验丰富,希望成为中国的伙伴。“中国有自己的火箭、飞船,未来还将有自己的空间站。欧洲宇航员过去在空间站长期工作生活,积累了大量经验教训。双方合作,能够推动人类航天事业更加高效发展。”(参与记者刘石磊、杨骏、李雯)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