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1999年首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以来,我国已开展了8次北冰洋考察,和14个年度的黄河站站基考察,主要目的是监测与气候变化直接相关的冰川消融、气象和陆地、海洋生态环境变化,通过长时间的观测数据,揭示当地气候变化情况、冰川和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评估北极大气环境质量、了解人类活动与全球环境变化的关系提供基础观测数据与样品。
目前,我国也已开展了北极地区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和对我国气候影响的评价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其中包括北极海冰变化对我国冬季气温和极端天气的影响,这也为将来实现我国冬季的气候预报和极端天气预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从去年(第8次)北极考察开始,我国的北极科学考察将实现每年1次,目标是建成北极环境业务化观(监)测系统,实现观测区域和时间的全覆盖。
目前,我国已经是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国际北极社会科学联合会、新奥尔松科学管理委员会等重要北极国际组织的成员,并于2013年5月成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了各项北极治理和科学研究等活动,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冰岛等北极国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国际合作,先后举办了中美极地工作会议、中加北极问题研讨会、中国-北欧北极合作论坛、中俄北极社会科学研讨会等。
6月22日至23日,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于我国当下所处的国际环境,习近平如何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