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因此,中国的北极政策目标确立为认识北极、保护北极、利用北极和参与治理北极。
认识、保护北极,也就意味着中国将坚持依据国际相关法律保护北极自然环境、北极生态系统,积极参与应对北极环境和气候变化的挑战;从国际政治和外交领域看,现在北极国际秩序正处在发展完善的过程中。
不过,虽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际海事组织、北极理事会等全球或区域性国际组织制定的系列治理规则,但因北极生态环境正在发生着变化,该地区的航运、渔业和环境治理的规则正在不断演进,因此,北极气候变化、生态和环境保护、航道开发、资源利用等“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可以在上述几个领域的国际治理中发挥建设性作用,体现中国对于北极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和责任。
北极气候生态变化对我国影响显著 北极科考十分必要
作为北半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北极地区气候环境的变化过程深刻影响着中国气候与环境变化,北极地区冷空气活动和高纬度地区大气环流的变化对我国的天气和气候产生直接影响,对我国的生态环境系统和农业生产等社会经济活动影响十分显著,此外,北极冰川融化加速全球海平面上升,也影响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可以说,北极事务关系到我国自然、经济和社会等诸多方面,更关系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开展北极考察和研究,对认识北极影响全球大气环流和我国天气气候的物理过程及机理、提高我国灾害性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的准确性、增强中国的减灾防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获悉,1925年,中国就签订了《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2004年又在斯岛新奥尔松地区建立了首座北极科考站——黄河站,在中冰两国政府以及部门间海洋与极地合作框架下,2013年我国还在冰岛筹建了中冰联合极光观测台。
6月22日至23日,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于我国当下所处的国际环境,习近平如何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