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成就“第二层肌肤”
技术上有人工智能了,“剪裁工巧,瞻视端严”,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培罗蒙西服手工制作技艺还需不需要?
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在高定中心,当庞大的服装智能定制系统正工作时,58岁的技师陆林兴在一旁不动声色。屏幕上显示顾客的肩宽为54厘米,可陆林兴却提笔记下“肩宽:52厘米”。记者颇不解,老技师却道,“这位张先生,肩膀偏圆,布料裁剪时,尺寸略小反能更贴肉。侬要晓得,肩膀一阔,造型就矮,样子就没了。再譬如腰围,胃包大和肚皮大是两回事,必须区别对待,这机器判断不了……”
一语道破。培罗蒙的品牌壮大,需要两位老师傅来精心呵护,一位叫“人工”,像陆林兴这样的技师,一位叫“机工”,像“人工智能测量师”这样的技术。
技术手段再先进,工匠精神在整个成衣流程中依然熠熠生辉。总有麻烦的特殊体型,总有疙瘩的特殊需求,比如机器只分得清人体外显的凹凸,而对胳肢窝等隐蔽部位则一筹莫展,老技师却用数十年练就的“毒辣”眼光进行最后的修身校准。
陆林兴是培罗蒙裁缝二代,自小在父亲边上偷学,18岁便顶替了父亲,初心不改效力至今,将裁剪艺术和追求卓越的情感,一针一线缝制进作品中。西服的驳领,粘合衬适用于大批量生产,而陆林兴则最擅人工缝针。40乘以14,560针,俗称“扎布头”,他闭着眼睛也能缝,缝出来的领子又服贴又圆顺,有粘合衬难以实现的“活相”。细节中的魔鬼,陆林兴全不放过,却又写不进教科书,“譬如,缝驳领时,手指要边缝边推,不同位置,力度和方向还不一样……”
这些无法言传的诀窍,却呈现出一件件令人梦寐以求的“第二层肌肤”。
这些年来,顾客对于高端定制和个性化的需求愈发凸显,无论是培罗蒙的中山装、中华服还是中华立领,消费者对手工至上的拥趸,不断挑战着机器制造的成衣产业。对此,培罗蒙早有准备。培罗蒙现有20多名技师,除陆林兴外,还有吴文青、李君樑、张贵明、陆建国、卢仁敏等庞大技术团队,其中祖孙三代接力的工匠就有5对。近年来,培罗蒙还与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大学等进行战略合作,并与黄浦区教育局合作培养50名小工匠。工匠精神正传承在花样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