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者证言主要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幸存者的口述,还有之后赴日起诉的文件资料。除此之外,还有原藏于中央档案馆的战犯口供。
新京报:申报材料“分量很重”?
苏智良:实际上,1945年以后,日方曾经大量、有计划地销毁一些历史文件。申报材料中,就包括一些劫后余生的文件,比如原本在印尼爪哇地区已经被销毁的文件,但是在我国重新被发现,也列入申报材料中。很多文件保存状况很差,本身已经非常破烂,有的只剩纸片。
新京报:为什么执着于申报世界记忆名录?
苏智良:在收集资料时就发现,这些资料分散在亚洲各地,尤其是东南亚一些地方,资料保存很差。之所以要进行申报,是想引起各方关注,从而能够完善保护的条件,因为文件材料是不可再生的,必需充分重视。
“可以采取更好的策略”
新京报:怎么看待本次申报抱憾而归?
苏智良:很遗憾。实际上在2015年,“南京大屠杀”项目和“‘慰安妇’的声音”曾经一起参加世界记忆名录申报,但是慰安妇问题的项目最终铩羽而归。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明确意见,确认申报资料是真实、不可替代的,但给出的理由是,考虑到慰安妇问题受害国家,不仅是中国,因此建议联合申报。
2016年,我们和韩国等8个国家和地区才进行联合申报,今年2月份预审时,还是比较乐观的。20多年来,联合国各个机构为揭开慰安妇问题的真相,曾经做出了非凡的努力,我们尊重这些努力,也为这一结果感到遗憾。
新京报:申报失利能够带来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苏智良:带给我个人的一个经验是,以后如果再进行申报,不要太乐观,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做。未来可能会很艰难,但是即便是再细微的工作,也要努力去做。
新京报:未来是否还会继续进行申报?
苏智良:这个月,参与联合申报的国家和地区,将举行会议,主要议题就是讨论下一步的战略,具体的措施,需要讨论和评估。另外,既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希望两个项目(由中国、韩国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民间组织联合提出的“‘慰安妇’的声音”项目(第101号),与日本提出的“慰安妇与日军纪律的文献”(第76号)项目。记者注)进行对话,在没办法改变这种决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更好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