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
加藤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他不认为日本制造的产品真的变差了,只是不时爆出的丑闻让这种“精神”有所松动。因为外界会说“日本大公司都这样,其他公司还不知道怎么样呢”,从而逐渐失去了对日本企业的信赖。
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日本企业人士往往绕开有关企业精神的话题,而着重向记者解释有关近期神户制钢所丑闻的“复杂性”。日籍高管山田就说,“原材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行业,不尝试按照客户要求制造产品,就无法明确知道能否满足需求,像是赌博”。以他曾经手过的用于制造导弹、火箭、潜艇等设备的材料为例:“为满足客户的数据要求,需要进行大量实验,往往按照5至10倍的量生产以防万一。即便如此,也难以保证整个过程中不出现任何差错,在交货时间面前,可能就出现了‘差不多就行了’的情况。这当然是不对的,但日本三等产品的质量常常优于其他国家的一等产品。”山田强调,虽然神户制钢所的信誉遭到重创,但其在市场上的不可替代性非常明显。除了神钢以外,同等质量的高级铝制品只能从德国进口,成本高出1.5倍,交货时间至少慢2倍。“神户制钢所主动公开丑闻的相关情况,敢于承担责任,这也是日本企业精神尚存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吧。”
有日企人士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近年来,日本人的“工匠精神”成为国际舆论热议的话题,外界随之对“日本制造”的期待更高,关注度更大,一旦发生丑闻,产生的负面影响看上去就更恶劣,“其实,有关企业的丑闻在日本社会一直都有”。【环球时报驻日本特约记者 蒋 丰 孙秀萍 环球时报记者 邢晓婧 王天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