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媒体在提到印度的国际竞争力时,总不免提到它庞大的年轻劳动力人口:这个国家13亿人口中近4成为13岁至35岁的年轻人,预测截至2030年之前每年还将新增1200万适龄劳动力。
单说“人口红利”的话,印度在数量的优势表面上远胜于许多已经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这么多的年轻劳动力,究竟能为印度创造多少价值呢?一个尴尬的现实是:印度市场根本提供不了这么多工作机会。
【太多的人,太少的活】
2013年纳伦德拉·莫迪竞选总理时承诺选民们:他的人民党上台后将创造1000万个就业岗位。一年后,人民党以压倒性优势胜选,成为执政党。然而,今年1月份发布的官方经济普查数据表明,印度的就业市场情况不太妙。2015-2016年失业率达到5%,比莫迪政府上台前的2013-2014财政年度的4.9%略有上升。
另据经济学家威诺杰·亚伯拉罕最近完成的一项研究,就业增长速度在2012年至2016年间大大放缓;更让人忧虑的是,不光增长无望,现有的就业岗位数量也在萎缩。
事实上,这种所谓“无就业增长”现象困扰印度已颇有一段时间了。印度的农业吸纳了近半数劳动力,其产值却只占印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7%,“太多人耕太少的地”。印度农业投入不足,靠天吃饭,近年受持续干旱影响,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农田,转向城市建筑业和乡村制造业谋生。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报告指出,2011年至2015年,农业领域减少了2600万个就业岗位。
印度经济增长也开始减缓,GDP增长已连续6个季度减速,今年4月至6月降至5.7%,为3年来新低纪录。经济增长减速与莫迪政府今年推行“废钞令”和统一全国销售税等重大经济举措有关,这些举措同时严重冲击了吸纳劳动力的主要部门,如农业、建筑业和私营商业。
《印度快报》调查发现,涵盖冶炼、金融、零售、能源、建筑、消费品等不同领域的120多家企业招工规模均有缩减,这反映了“企业少有业务扩张计划,对于近期增长也不抱期待”。
【扩大就业,还有什么招?】
印度的年度经济调查报告指出,创造就业是印度的“核心挑战”。现有2600万印度人——几乎相当于澳大利亚一国人口——没有正式工作。
经济学家维贾伊·乔希指出,因为普遍贫困和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大多数人只能找点生计糊口,只为活下去”。此外,还有规模不小的“公开失业”人群靠家里人养活。“就业不足”现象更是严重:往往几个人轮流干着其实只需一个人的活。很多人长时间辛苦劳动,收入却极低。
劳动力大军中,大多数人是在所谓“非正规”行业里讨生活,工作环境差,薪酬低,几乎没福利可言。这样的工作并不能带来稳定就业率。据一些机构估算,仅有7%的印度人从事着享有完整劳动权益保障的“正规工作”。
乔希在其著作《印度的漫漫征途:探索繁荣之路》一书中,探讨了就业问题给印度经济发展带来的严重挑战。他说:“印度的就业问题在于劳动力分布不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率增长过慢,同时有太多劳动力继续被困在生产率低下、收入微薄的非正统行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成衣、皮革制品生产等无疑能够吸纳较多劳动力,然而有观察人士认为,莫迪政府上台后的一系列激进改革举措有“自废武功”之嫌:比如关闭了众多无证经营的屠宰场,而印度的皮革工厂大多属于这种“地下产业”;政府还出台了屠牛禁令。这一切使得印度皮革产品出口骤降。
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公司的首席全球战略分析师鲁奇尔·夏尔马则认为,印度在生产低端工业品如玩具、纺织品等领域无法培养竞争力,是印度无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的主要原因。(沈敏)(新华社专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