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年度经济调查报告指出,创造就业是印度的“核心挑战”。现有2600万印度人——几乎相当于澳大利亚一国人口——没有正式工作。
经济学家维贾伊·乔希指出,因为普遍贫困和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大多数人只能找点生计糊口,只为活下去”。此外,还有规模不小的“公开失业”人群靠家里人养活。“就业不足”现象更是严重:往往几个人轮流干着其实只需一个人的活。很多人长时间辛苦劳动,收入却极低。
劳动力大军中,大多数人是在所谓“非正规”行业里讨生活,工作环境差,薪酬低,几乎没福利可言。这样的工作并不能带来稳定就业率。据一些机构估算,仅有7%的印度人从事着享有完整劳动权益保障的“正规工作”。
乔希在其著作《印度的漫漫征途:探索繁荣之路》一书中,探讨了就业问题给印度经济发展带来的严重挑战。他说:“印度的就业问题在于劳动力分布不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率增长过慢,同时有太多劳动力继续被困在生产率低下、收入微薄的非正统行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成衣、皮革制品生产等无疑能够吸纳较多劳动力,然而有观察人士认为,莫迪政府上台后的一系列激进改革举措有“自废武功”之嫌:比如关闭了众多无证经营的屠宰场,而印度的皮革工厂大多属于这种“地下产业”;政府还出台了屠牛禁令。这一切使得印度皮革产品出口骤降。
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公司的首席全球战略分析师鲁奇尔·夏尔马则认为,印度在生产低端工业品如玩具、纺织品等领域无法培养竞争力,是印度无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的主要原因。(沈敏)(新华社专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