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国际新闻 > 正文

特稿:医疗“洋下乡” 培养“洋大夫”——“中国智慧”助力非洲社区医疗建设

2017-09-14 10:41:26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北京9月14日电  特稿:医疗“洋下乡” 培养“洋大夫”——“中国智慧”助力非洲社区医疗建设

新华社记者

在非洲农村泥泞的土路上、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中、与世隔绝的偏僻村庄里……在世界上最艰苦、最需要医疗救助的地方,活跃着一批来自中国的医护工作者。

白衣天使们医疗下乡、救死扶伤,带去抗击传染病的中国“救命药”,培养非洲版“赤脚医生”,以授人以渔的方式促进当地医疗事业可持续发展。

  打造“不走的队伍”

“非洲乡亲们看到我们都惊呆了!”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副所长杨坤清楚记得,村民看到中国医生“从天而降”时的惊诧眼神。

今年雨季,杨坤在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下乡时赶上大雨,道路泥泞。他中途弃车,徒步1小时来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入户随访诊疗。

“在非洲工作,就是要到百姓中间去!”杨坤反复对记者说。他所在的项目只有两三名中方专家、7名当地人,却要覆盖当地18个区域、100多个村落的10万人口。

杨坤说,每天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把中国半个世纪以来在抗击血吸虫病方面的经验推广到非洲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培训当地医务工作者,打造一支相对专业的本土医疗队伍,成为重中之重。

“沟通是个技术活,”他告诉记者,一到当地,团队成员立即拜会当地政府官员,从部长、省长,到市长、村长,抓紧一切机会宣传推介援助计划和项目。

为了让当地人尽快掌握技能,中方专家与当地医疗技术人员一同下乡,一对一、手把手地教。“效果相当明显,团队里很多当地人的专业能力明显提高。”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周晓农认为,结合非洲社区工作,帮助当地基层培训公共卫生人员,打造“永远不走的队伍”,才能更好地服务当地百姓。

周晓农负责的首个中外多边抗疟合作项目正在坦桑尼亚进行。坦桑尼亚伊法卡拉卫生研究所所长马桑贾说:“这个项目培养了一批基层卫生工作者,确保当地防治疟疾能力的可持续性。”

  解决“千年疾患”

8月,东非岛国科摩罗潮湿、闷热。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青蒿抗疟团队与科摩罗疟疾防控人员深入疟区,从源头上对疟疾“定点清除”,力争2020年前在科摩罗全国清除疟疾危害。

联合国资料显示,科摩罗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10年前科摩罗每1000人中就有142人感染疟疾。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复方青蒿素快速清除疟疾项目成功实施,科摩罗莫埃利岛和昂儒昂岛已消除疟疾,大科岛实现了基本控制疟疾的目标。

“危害科摩罗人上千年的疟疾,终于在中国专家的帮助下得以消除,”科摩罗国家疟疾中心主任巴卡尔深有感触地说,“中方团队跟我们是同吃一碗饭、同饮一杯水的兄弟,甚至我们科摩罗人没有去过的原始森林都有他们的身影。”

在科摩罗工作8年的邓长生博士说,中方团队先后有200人次赴科摩罗工作,在帮助当地清除疟疾的同时,还完成了人口普查等繁杂工作。

当地民众发自内心地感谢“中国兄弟”。2013年,时任副总统穆哈吉为中国抗疟专家李国桥和宋健平颁发总统奖章,这是该奖章第一次颁发给外国专家。

人员上门,设备也上门。中方在非洲推出“模块化箱房诊所”和“模块化箱房医院”援助项目,让医护人员上门服务更加便利。

曾参与移动箱房在非洲投放工作的王磊说,这种可移动基层全科诊所对于1000人左右的村庄和小规模社区切实有效,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非洲医务人员不足的问题。

  开展体系化建设

今年初,中方参与建设的非洲疾控中心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启动仪式。除了中心总部,还将在肯尼亚、尼日利亚、赞比亚、埃及和加蓬建立5个区域中心。

国家卫计委国际合作司非洲(援外)处的顾志强说,2014年埃博拉疫情肆虐非洲之际,中国医疗队“逆向而行”,第一时间赶赴几内亚、塞拉利昂等重灾区。中方向13个非洲国家提供5轮价值约7.5亿元人民币的紧急援助,派遣1200多名医护人员,为塞拉利昂援建固定生物安全实验室,为利比里亚援建治疗中心,为疫情国和周边国家培训医护及公共卫生人员1.3万人次。

全球公共卫生中心主任王晓春说,在后埃博拉时期,中方正在通过援建热带病防治中心等方式,支持当地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与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去年6月签署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提升中国药品监管能力和药品技术标准,建立药品监管国际高端人才引进机制和国际化监管人才培养机制。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副主任吴文达说,这意味着中国药走向非洲有了更明晰的“制度标准”。

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副主任王鲲认为,中国对非医疗援助的模式,已从单一的援建医院、派遣医疗队、一次性提供援助药品和医疗器械,转向援建疾控中心和高等级实验室、系统性培养非洲本地医疗人员、为中国药品走向非洲提供标准认证等,真正践行了“授人以渔”的承诺。(执笔记者:丁宜;参与记者:陈俊侠、徐力宇、金正、王宾)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