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国际新闻 > 正文

用关税打压中国车,欧盟此举为何不得人心?(2)

其一,打压中国发展的心态。在欧洲,主张中欧合作是主流声音,但同时也存在一股反华势力。这些人不愿看到中国发展,刻意夸大中欧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分歧,一味渲染中方在中欧合作中“占了便宜”,设法阻挠中欧深化政治互信、拓展务实合作。特别是在当前欧洲保守主义和民粹主义情绪升温的背景下,这种噪音似乎找到了空间。从阻扰中企赴欧投资,到用关税打压中国电动汽车,“逢中必反”成了欧洲某些人的政治正确。

其二,惧怕公平竞争的心态。欧洲长期在传统燃油汽车领域优势明显,但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欧洲一些人惧怕中国实现“反超”。欧洲一些媒体直言,把中国汽车“挤出去”,能为欧洲汽车生产商赢得更多发展时间。事实真是这样吗?

用关税打压中国车,欧盟此举为何不得人心?

表面看,欧洲车企似乎能短期获益。但长期看,用不公平手段打压竞争对手,不仅会增加欧洲消费者的购车成本,也难以真正提升欧洲车企市场竞争力,对欧洲自身伤害更大。美国金瑞基金高级投资分析师安东尼·赛新指出,中国汽车制造商效率很高而且保持领先,欧盟的关税不会给它们带来太大影响,中国汽车仍然比欧洲汽车更有竞争力。

其三,对美国亦步亦趋的心态。欧洲曾是美国贸易保护行为的受害者,这次摇身一变为贸易摩擦的发动者,背后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的压力。最近一段时间,美方一边炒作所谓“产能过剩”的虚假叙事,一边把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的关税大幅提高到100%。同时,美方还拉拢施压盟友,构筑围堵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小圈子”。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