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普京曾驾车驶过克里米亚大桥以庆祝公路通车。在外界看来,这座连接俄罗斯本土和克里米亚的桥梁,是俄罗斯掌控克里米亚的象征,也是俄罗斯对刻赤海峡主导权的“权杖”。
而普京再度驾车现身这座大桥,也被部分媒体解读为“想借此鼓舞俄罗斯士气,彰显俄罗斯不会轻易被摧垮的决心”。
外溢效应波及多国
西方态度发生变化
然而,旷日持久的俄乌冲突不仅涉及交战双方,其外溢效应已然波及全球多国。而西方国家的态度似乎也出现了些许变化。
5日,美国常务副国务卿舍曼开启了为期一周的访欧之行。而“西方在俄乌冲突中进一步采取什么战略”成为她此行的重点。“截至目前,西方并没有应对这场冲突的退出战略。”美国《时代》杂志称,“谁愿为基辅而死?谁愿在能源危机中挨冻?冲突爆发至今,西方领导人或许已经厌倦。”
法国总统马克龙4日在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采访时也表示,欧美关系正在“去同步化”,俄乌冲突的代价对大西洋两岸并不相同。法国会继续在军事上支持乌克兰,但这种支持不包括提供任何使乌克兰能够攻击俄罗斯领土的军事装备。此外,他还建议,如果俄罗斯总统普京同意就结束乌克兰危机进行谈判,西方应考虑俄罗斯的安全诉求。
近日,马克龙访美,与美国总统拜登谈论了包括俄乌冲突在内的多个议题。图源:bloomberg
法兰西崛起党领袖、议员艾尼昂也表示:“现在是避免欧洲自杀的时候了,是和平的时候了,是双方妥协的时候了。”
显然,无论是被卷入的各方,还是战火下的平民,都不可能在冲突中独善其身。正如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此前在联合国安理会上所说,在冲突中没有赢家,对话和谈判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