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国际新闻 > 正文

真相 | “强迫劳动”这种把戏,美国玩得666(2)

美西方国家与乌兹别克斯坦此后关系不断恶化,便开始多角度花式“找茬”。乌兹别克斯坦的棉花及棉纺织品便不幸沦为美西方的打击目标。首先投下“石子”的是英国广播公司(BBC)。2007年,BBC在《新闻之夜》节目发布了一篇报道,称乌兹别克斯坦“强迫童工摘棉花”。随后大量西方媒体群起而上,炮轰乌兹别克斯坦棉花产业存在“虐待”与“迫害”。

舆论氛围有了,接下来就是美西方国家政府官员向乌兹别克斯坦发难,人权组织纷纷发起抗议。行业组织也没闲着,瑞士良好棉花发展协会(BCI)对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长绒棉及其制品进行制裁。国际棉花运动联盟(CottonCampaign)呼吁抵制乌棉及纺织品,一度有300多个美西方知名品牌公司参与。

无论有多少西方媒体的报道被证明“无法核实”,无论乌兹别克斯坦如何磨破嘴皮解释自己保护儿童权益的努力,都没有拦住美国的制裁大棒。2010年,美国政府以“强迫儿童劳动”为由将乌兹别克斯坦棉花及纺织品列入制裁清单。这副制裁枷锁,美国给乌兹别克斯坦一戴就是9年。

通过大打“强迫儿童劳动”这张牌,美国既过足了“人权卫士”的戏瘾,又谋得了哄抬棉花价格的“好处”。例如,在2017年至2019年,美国禁止企业从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进口棉花,导致棉花在全球市场的价格上涨了1.5倍,美国是棉花出口大国,这对美国的棉花产商而言当然是利好消息。

那么,2019年美国政府为何又解除了对乌兹别克斯坦棉花的制裁令?这背后“拿着指挥棒的手”,仍然是地缘政治利益。在美国的中亚布局中,乌兹别克斯坦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美国之音今年4月一篇报道援引俄罗斯中亚问题学者格罗津的话说,乌兹别克斯坦的人口数量约占中亚一半,人口结构又非常年轻。这个国家在经济、市场、政治等许多领域的潜力都非常大,因此对许多国家都很有吸引力。在地理位置上,乌兹别克斯坦与中亚所有国家接壤,南部与阿富汗相邻,“所有想在中亚活动的大国,都离不开乌兹别克斯坦”。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