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困家庭走出,杜牧同对于“脱贫”话题格外关注。听说西北农大组织“让青春梦想与脱贫攻坚同频共振”的活动后,他主动报名参加,“我曾经和这些贫困地区的学生们有着相似的境遇,我想把自己的奋斗故事分享给他们,希望他们朝着自己的梦想勇敢前行。”
在传播梦想的同时,杜牧同也渐渐找到了新的奋斗目标。“我在农村长大,知道农村的发展需要什么。”博士毕业后,他希望回到班吉大学从事动物科学科教工作,并打算推动班吉大学与西北农大合作建立国际联合实验室,把在中国学到的知识传授给更多的来自中非共和国的学生,做两国间的友谊使者,搭建民心相通的桥梁和纽带。
“把更多中国经验带回家乡”
本报记者宋豪新
“去了撒坝子村,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中国的脱贫攻坚做得这么好。中国政府用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走在四川师范大学的校园里,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刘天浩跟记者打开了话匣子。
2016年,刘天浩来到中国,成为四川师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名留学生。2020年寒假,他独自一人来到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松坪傈僳族乡撒坝子村。在这个偏远的小山村,他拿起农具,跟着驻村工作队和村民们一起干农活。
两年前的冬天,在一位驻村帮扶的朋友邀请下,他第一次来到撒坝子村。这里风光秀丽、空气清新,村民淳朴热情。自然环境优美,但是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却没有跟上。刘天浩回忆起第一次到村里的经历,“当时,村里没有路,不通水、不通电,也不通网络。村民生活困难,从村里到最近的乡上,坐车要两个多小时,走路要走大半天,出一次大山很困难。”
今年寒假前,驻村工作的朋友告诉他,脱贫攻坚让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村民们的生活好多了。刘天浩决定回撒坝子看看。先坐飞机,再换乘大巴,“离村子越来越近,我的心情也越来越激动。村里不仅通了新修的公路,路两旁还安装了路灯,现在村民们出行方便多了。山上也立起了铁塔,村里通了电,村民们还学会了上网。”刘天浩说,村里的巨大变化让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