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风险管理机制不是外在的、独立的,而应内嵌于国家战略、规划和制度之中。适时调整国家战略、完善规划、创新制度,是公共风险管理的基础。构建公共风险管理机制,并非要另起炉灶,而是要把风险思维、预防理念作为战略规划制定、各项制度设计的核心思维和理念,渗透到战略、规划和制度中去,实时监测和防范风险溢出。这就对我国的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深化改革不应仅重视应对“已然”问题,更应重视“未然”风险。预防做扎实了,应急的事情就会大大减少。
构建公共风险管理机制的原则
构建公共风险管理机制,“风险导向”应优先于“问题导向”。一般来说,我们面临的问题都是“已然”的、确定的,而风险是不确定性的,属于“未然”的问题,是产生潜在损害的可能性。解决了“已然”问题,不等于可以防范风险。防范风险必须强调预防优先,减少问题的产生。
第一,要形成具体的防风险预案。2003年“非典”之后,各领域都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这是一大进步。应急预案是危机来临时的行动方案,如制定应急响应等级、储备应急物资等,但应急预案并非风险防范预案。防范风险预案强调避免危机从而减少应急,不是处置危机。减少生病比病后治疗更重要,因此防风险预案比应急预案更重要。
第二,防风险应重视制度性安排和长效机制。生产关系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调整的,制度也需要与时俱进。改革是推动制度不断完善的根本办法。改革滞后,公共风险就会增多。唯有加快改革步伐,构建长效机制,才能减少和降低公共风险,从而降低发展的成本和阻力。
第三,各项决策都应进行公共风险评估。决策产生风险是常见现象,因此在公共风险管理机制中,应要求对决策方案进行公共风险评估。目前,我国一些重大项目已开始做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但还没有实现所有决策都进行公共风险评估,建议尽快实现全覆盖。
第四,要区分公共风险与个体风险,明晰风险责任。防范公共风险是政府的责任,而个体风险则是企业、家庭和个人的责任,两者不可混淆。
第五,通过数字技术为公共风险管理提供支撑。公共风险管理需要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运用于公共风险管理全过程,提高公共风险的监测、识别和预警能力。
《光明日报》(2020年10月04日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