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宣言的共同起草人,张彭春的贡献主要来自于几个方面:
提出整体起草方案,为宣言定性。
在会议期间,各国就宣言的一些具体条款争执不下,比如,苏联希望“人类不分种族、国家”这一句中加入“财富”这个词,而英国坚决反对,张彭春居中做了许多协调工作,打破僵局并化解矛盾。
有些代表主张来源于上帝、本性或人性,张彭春坚持人权的普遍性,解决有关人权来源的论争。
把“仁爱”“忠恕”“善政”“和谐世界”“包容”“和而不同”等中国儒家思想融入宣言。
作为世界人权体系的重要设计者,张彭春的贡献得到了普遍认可,也为当时的知识精英界所认同。
《世界人权宣言》的起草者们(图片来自联合国网站)
然而他为什么在中国不那么“火”呢,他被刻意“无视”“抹杀”了吗?
《张彭春——享誉全世界的人权活动家》、《儒家传统与现代人权建设——以张彭春对《世界人权宣言》形成的贡献为视角》、《论张彭春与国际人权体系的建构》,国内有关张彭春个人及其贡献的学术论文很多,相关会议经常提及他或者直接以他的名字命名,南开大学津南校区立着他的铜像。
南开大学里张彭春的塑像
没有人刻意“抹杀”张彭春。
张彭春之所以没那么“火”,一方面是因为他在1921-1949年这一段中国历史剧烈变动期,大多数时间不在国内。
另一方面,是他在人权方面所提出的见解,越过了时代。
1910年,斯坦福大学校长发表演讲,称人类历史今后将不再会有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