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中国并不是欧盟最大的投资来源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欧投资存量都远高于中国。董一凡认为,2014年以来中国企业“走出去”势头在欧洲较为明显,这引起了欧盟的注意。这种注意也反映出中国实力全面上升对于中欧关系以及欧盟对华心态带来的复杂影响。
他说,从政治上讲,欧方对中国在欧洲周边、中东欧等地经济影响力的上升抱有非常谨慎的态度。从经济上讲,中国经历40年改革开放,逐渐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无论在出口、投资还是新兴产业方面,都已经与欧洲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关系。而从欧洲自己的角度讲,创新能力、技术实力恰恰是其保持自身产业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此一些欧盟成员对中国在欧投资产生危机感。
不过,欧洲审视外国投资也面临一些内部挑战。据称,尽管目前各国政府和欧洲议会已对95%的草案文本达成了协议,但剩下的分歧主要在于一些具有政治敏感性的部分,比如各成员国在表达对某项外国直接投资的关注时,可以做到何种程度。根据草案,欧盟各国政府和欧盟委员会可针对某个成员国的外国投资,要求获得相关资料和提供意见。相关国家必须对这些意见进行“适当考虑”,以及高度重视欧盟委员会认为该投资可能影响欧盟计划或项目的意见。
董一凡指出,欧盟投资审查条例如果出台,其中很多内容也将做相对模糊的表述,这些都将给政策执行留出了很大的弹性空间。而且欧盟层面审查也将很大程度上受到成员国对于投资来源国态度的左右,因此未来条例的执行也将继续考验中欧双方的智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