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值得一提的是,上述道歉案例中,几乎所有外国企业的错误,都是由中国网友自发指出,在民意发酵之后,外企才最终不得不“致歉”——
正如希思罗机场事件始于一篇留学生发在网络上的长文,奔驰事件则缘于网友的“眼尖”,而万豪则是因为一名中国会员多次投诉未果后的爆料……
锐参考报道万豪事件报道截图
这些民间爆料人在解释自己的行为动机时,提到最多的则是“义愤”、“无法忍受歧视”、“希望得到公平对待和尊重”等感受。
而以上种种情绪也在无数网民的跟帖、转发和声援中得到呼应:
“再迅速的反应,也不如不犯错误”
“由于中国民众购买力上升,外国品牌争相讨好中国顾客。但中国消费者和行业监管者都越来越有意愿指出外国品牌的违规行为。”
针对近期外企在华因犯错而频频遭遇口诛笔伐,路透社这样总结“渴望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品牌和“渴望得到更多尊重”的中国消费者之间从彼此需求和意愿上发生的关系变化。
路透社报道截图
平心而论,最近奔驰公司就广告事件道歉,和希思罗机场就欺骗中国游客事件道歉,都堪称“反应迅速”。而这种迅速的背后,折射的大概不仅是对中国市场的尊重,大概还有过去一段时间以来“道歉教育”后外国企业对华危机公关意识的增强。
但与此同时,小锐想问的却是:与越来越迅速和看上去很到位的道歉相比,那些想要争取中国市场和消费者的外国企业是否可以做得更好?
“再迅速的反应,也不如不犯错误”,有媒体曾这样评论奔驰道歉事件。在小锐看来,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所有盯着中国庞大消费群体的外企们。
媒体报道截图
诚如2月7日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在回应奔驰广告事件时所指出的:“新时代的中国会更加自信、更加开放,我们将继续与外国企业进行合作,也欢迎外国企业分享中国发展的机遇,当然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希望外国企业能够做到基本的遵循。”
(编辑/丁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