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指标和研发难度较小的AAD防御导弹尚且如此,旨在执行高层导弹拦截任务的防御导弹的研发更是一波三折。在首次PAD防御导弹试验的3年后,印度进行了PAD防御导弹的第2次试射。不过,这次成功的试验并未使印度安心推进其研发工程,反而滋长了好高骛远的情绪。在这一年(2009年),印度决定修改十年前提出的研发计划,用设计指标更高的PDV防御导弹取代已经成功试射两次的PAD防御导弹。由此,技术相对成熟的PAD防御导弹便“杳无音信”,而高层反导导弹的研制工作又被推迟了5年。
直至2014年,印度才进行了PDV防御导弹的首次试验。在这次试验中,采用了新型的发动机和制导技术并将拦截范围扩大至150公里的PDV导弹,在试验中出现了拦截弹头未能引爆的异常情况,使得PDV导弹的首次试验未能成功。这次失败导致了高层反导导弹的研发又拖延了3年,直到2017年2月,PDV导弹才首次试验成功。
除了反导系统的研发波折不断外,印度反导系统所运用的技术也难称可靠。与印度其他武器研发工程类似,由于印度缺乏在反导技术领域的技术经验和配套产业,因此不得不在若干重要系统和部件上倚赖于外国技术。在印度的历次反导试验中,用于执行预警跟踪任务的“绿松树”雷达和“剑鱼”雷达均使用了以色列的技术。
而印度研发的3种反导拦截弹的固体助推火箭也似乎与以色列技术有关。PDV导弹的导引头可能则是来自俄罗斯的舶来品。而印度在2009年断然放弃PAD导弹方案,转而谋求研制更先进的PDV导弹,据悉也是由于获得了“箭-2”反导导弹技术的缘故。
除此以外,印度在历次反导导弹试验中,均使用了最保守的测试方案。据北京航天情报与信息研究所的分析称,印度的PDV防御导弹的技术性能,实际上无法满足拦截采用先进技术的弹道导弹的需求。
因此在多次试验中,印度只是对一个发射地点、飞行速度与方向、飞行高度或弹道参数均已知、没采用机动变轨的靶标进行了拦截。这种“打固定靶”的试验模式,或反映了印度反导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较差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