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毛主席和周总理,在中南海的一间会客厅里接见了时任地质部长的李四光。当毛主席关切地询问中国石油的远景时,李四光用肯定的语气回答了四个字——大有可为。随后,李四光经过分析,认为东北松花江和辽河之间可能藏油。
毛主席周总理与李四光油画
但是,李四光的分析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原因很简单,早在1929年,日本政府曾派出数十名地质学家,联合部分俄罗斯地质学家一起,沿着牡丹江上游的森林地带开始寻找石油。经过两个多月的勘探,最终无功而返。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肆无忌惮的日本人在东北展开了长达三年的勘探工作。据说,这一次他们动用了钻探深度超过1000米的钻机、重力探矿、地震计探矿等先进的设备和方法,但最终也未能找到油田。据此,日本军方和石油公司便得出结论:中国东北绝没有石油储备。
李四光
面对大家的质疑,李四光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看法。那么,李四光为什么如此肯定这里有石油呢?他曾经写过一本名为《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的书。在这本书里,他就提到“中国的东海、华北有经济价值的沉积物”,这个沉淀物指的便是石油。
1932年黄汲清(左一)在阿尔卑斯山考察
而且,当时中国地质部另一位著名的地质学家黄汲清也支持他的意见。经过研究,他认为在距今7000万年以前的侏罗纪和白垩纪,这里曾是一个大型的内陆湖盆,湖中和四周繁衍着丰富的浮游生物和动植物。经过漫长的演变,大量的沉积物堆积下来,湖盆逐渐上升、萎缩,才形成了如今沼泽纵横的大平原。这样的地质演变,是绝对能够满足石油形成的自然条件。
1941年黄汲清(左三)在河西走廊考察
虽说李四光和黄汲清的解释,从理论上打消了一些疑惑。但大多数人仍然是半信半疑。后来,毛主席听到了这件事,他笑着说:“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地质工作必须先行。普查是战术,勘探是战役,区域调查是战略。不要总是犹豫,要先去做一做才能真正看到希望。”
不久,地质部和石油工业部就组织起了松辽石油勘探大队,向着东北进发,开始了石油勘探之路。到达松辽盆地之后,大家执行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打探井,探一探地下到底有没有油。经过工程师们一起研究后,确定在松辽盆地北部布下三口基准井,就是松基一井、松基二井、松基三井。
1957年的冬天,“32118钻井队”的同志们迎着寒风大雪,来到黑龙江省安达县境内的赵家屯附近。他们用几乎冻僵了的双手,扒开厚厚的积雪,将一枚标桩钉进了冻得比石头还硬的黑土地。这里,就是松基一井的位置。
松基一井现状
“松基一号”的位置确定之后,钻探工作就紧锣密鼓地展开了。1958年,石油工业部在黄汲清的建议下,紧急从玉门油田抽调了两部苏联制造的重型乌德钻机。1958年7月9日,“32118钻井队”正式启动钻机。带着国人的厚望,第一支钻头轰鸣着,划开了沉睡的黑土地。
开钻典礼
在开钻典礼的照片上,可以看到工人们带着工帽,整整齐齐地站在钻井架上。虽然事隔六十年,但我们依然能从这张照片中,感受到石油工人们的信心与激情。
希望是美好的,但现实却是残酷的,喜气洋洋的开钻典礼之后,等待着他们的却是接二连三的挫败。如今,我们都知道东北勘探出了大油田,那么从开钻到“大庆”,这支勘探队经历了怎样的曲折与坎坷呢?
9月18日,每个中国人都应铭记这一天!勿忘国殇,吾辈自强!“9.18”,中华民族在这一天彻底觉醒,经过14年不屈不挠的惨烈抗战,中国人民最终赢得了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伟大胜利
每到“九一八”,人们总能想起那首如诉如泣、悲愤激越的歌曲《松花江上》,仿佛又看到当年在日寇铁蹄蹂躏下的东北父老乡亲,看到遥望白山黑水、背井离乡、有家难归的东北妇幼学童……
9月15日,记者从省人民防空办公室获悉,为增强市民的国防观念和防空防灾意识,提高对防空警报信号的识别,经研究决定,9月18日,我省将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勿忘九一八”鸣警活动,纪念九一八事变89周年。
新华社新德里4月12日电(记者赵旭)印度卫生部12日发布的新冠疫情最新数据显示,截至当天17时,印度新增新冠确诊病例918例,累计确诊病例升至8447例,累计治愈765例,累计死亡273例
原标题:世卫组织: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1918万例根据世卫组织最新实时统计数据,截至欧洲中部夏令时间8月8日15时22分(北京时间8月8日21时2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