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工作下来,陈卉丽颇有心得,她总结出了“望闻问切”的“四诊法”。“望”是看文物的断裂、破碎、表面情况,对比资料影像;“闻”则是嗅文物表面气味,看是否有污染霉变;“问”则是向看护人员了解文物变化情况;“切”则是采用手轻触碰感受文物是否疏松,或用银针刺探被金箔彩绘覆盖的石质本体风化情况。陈氏“四诊法”可初步诊断出文物病害20多种,准确率达95%以上。她这种“一手准”的本事曾让不少业内人士折服。
攻坚克难
领军完成国家文保一号工程
2008年,陈卉丽接到一项众望所归的重要任务:修复大足石刻千手观音。这是令她怦然心动又深感压力山大的任务。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是中国最大的集雕刻、贴金、彩绘于一体的摩崖石刻造像,受自然风化等各种因素影响,到2008年的时候出现砂岩风化、手指断裂、金箔脱落等34种病害。鉴于千手观音价值之巨大、病害之复杂、保护修复之难、技术要求之高、参与学科之广,2008年国家文物局将其确定为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进行保护修复。
陈卉丽接受挑战。调查病害时,陈卉丽团队填写调查表1032张、约35000个数据,手绘病害图297张,病害矢量图335幅,拍摄现状照片1300余张。陈卉丽个人还独立完成千手观音造像80只手、20件法器的修复方案编制、本体修复和修复技术报告编写。在千手观音病害的调查过程中,陈卉丽用“四诊法”诊疗的千手观音病害情况,与后来用专业仪器诊断的结果基本吻合。
修复工作工种分为石质、彩绘、贴金三个主要部分。陈卉丽团队负责的石质本体修复,风化石质加固、残缺石质补型是关键环节。在风化石质加固中,修复师们采用注射加固剂的方式进行。原本使用的是北方常用的加固剂,浓度为5%,但在高温高湿的大足使用效果不好。陈卉丽决定自制加固剂,她和同事调配材料在崖壁上反复试验,一干就是三年,前后用了10多种材料,最终研制出合适的加固剂。
残缺石质补型同样困难。石像修复是个细致活,清理巴掌大小的水垢也要近两个小时。千手观音手部残缺440处,许多手指要加固补型10次以上。即便一个手指头修复都至少要花5天,比人类断肢再植的时间还长。
近八年时间,陈卉丽一直待在修复现场。拿起手术刀、推动注射剂、转动钳子……每个动作都小心翼翼,有时一站就是七八个小时。文物保护有环境限制,再热不能吹空调,再冷不能用烤火炉,陈卉丽和同事们不得不克服冻疮、蚊虫叮咬、化学试剂过敏等身体上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