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祭”到“国祭”

2018-12-12 16:26:19  国家公祭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网南京12月13日电(记者蔡玉高、蒋芳)12月1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家祭活动在纪念馆启动;13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举行。从“家祭”到“国祭”,中国近代史上最沉痛的一页,正不断加固于整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中。

降半旗、奏唱国歌、拉响警报、全城默哀、敬献花圈……首个国家公祭日,高规格的祭奠仪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与无尽思考。

77年前的12月13日,南京城陷,在此后的1个多月时间里,侵华日军血腥屠杀30万放下武器的士兵和手无寸铁的平民,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多年来,南京一直铭记这段灾难的历史。1985年8月,建立在“万人坑”遗址上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馆。1994年12月13日,纪念馆首次拉响警报并举行集体悼念活动,自此,每年的这一天从未间断过。纪念馆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对外交流的重要场所。

纪念馆身后,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作为经历者与受害者,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证言是历史的最有力证据。肩负着传承历史的重任,这批可敬的老人不得不强抑心中的悲愤,一遍遍地讲述灾难经历,甚至要与日本右翼对簿公堂。

对于自己的后人,幸存者们有严格的要求。除了6岁的重孙外,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佘子清“督促”全家所有人必须到纪念馆参观,并亲自担任讲解员。每逢清明、“12·13”等特殊的纪念日,老人都会不厌其烦地讲述历史。小女儿佘珏说,对于父亲的讲述,她经历了从好奇到不耐烦、再到心情沉重的复杂过程。父亲年纪大了,他希望儿女们将祖辈们的伤痛记忆传承下去。

令人心痛的是,岁月无情,越来越多的幸存者离开人世。为了将幸存者的家族传承从“习惯”变成“惯例”,在首个国家公祭日来临前,南京组织了第一次幸存者遗属“家祭”活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表示,“30万”不是冰冷的统计数字,而是由一户户家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组成,结合到个体、家庭受灾,更易引发后人对历史的反思。

关键词:

相关报道:

     

    为您推荐:

    国家公祭日临近,这份使命与你有关

    2018-12-12 16:20:07 国家公祭日

    关于国家公祭日,应该知道的事情

    2018-12-12 16:18:11 公祭日

    登贝莱迟到被罚款 巴萨开出20万巨额罚单

    2018-12-12 16:23:39 登贝莱迟到被罚款

    铭记历史,才会更有力量走向光明未来

    2018-12-12 16:23:01 南京大屠杀 国家公祭日

    王思聪取关章若楠 一关注一取关就有了两次热搜

    2018-12-12 16:20:22 王思聪取关章若楠

    父子驾车深夜坠河 6岁儿子鼓励爸爸:你是最棒的

    2018-12-12 16:14:10 6岁儿子鼓励爸爸

    12月13日国家公祭,全城“默哀一分钟”

    2018-12-12 16:12:32 国家公祭

    王思聪取关章若楠 再次将章若楠送上热搜

    2018-12-12 16:06:54 王思聪取关章若楠

    利比亚政府要求武装分子立即撤出沙拉拉油田

    2018-12-12 16:04:00 油田 沙拉拉 利比亚 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