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蹲点笔记】探寻地震孕育的奥秘(3)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蹲点笔记】探寻地震孕育的奥秘(3)
2019-07-16 14:04:38 经济日报

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办公区域。(资料图片)

朝数字化时代迈进

古人通过“夜观天象”探得先兆。可上天容易入地难。“我们必须借助专业仪器,才能探测到来自地球深部的信号。装备了各种地球物理仪器的地震台站正是获取地球内部讯息的前沿哨所,为地震研究提供一手的观测资料。”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副研究员王红强自豪地说,观象台属于综合性观测台站,16套观测仪器日夜不停地监测地球动向。

残酷的地震从不等待人类的点滴进步。1966年3月,河北邢台先后发生6.8级和7.2级两次强烈地震,党中央和国务院十分关心震情与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地震台站建设由此起步。

1971年,在刚成立的国家地震局领导下,分两批建设了北京、佘山、昆明等24个国家基准台,形成当时的国家地震台网。“一旦发生地震,台站人员快速处理,将有关数据上报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值班室。震情值班室承担着当时大陆5级以上与国外7级以上地震速报,震情信息直接报送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所研究员刘瑞丰说。

上世纪90年代,刚分配到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工作的朱占斌经历过旧时模拟记录地震图洗相、更换记录图纸、用磁带或胶片保存数据的阶段。他曾24小时值守在台站监测地震,警报一旦响起,必须即刻处理。“现在,大大小小的地震都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直接速报,科技的发展已然改变生活。”

改变,得益于国际合作数字地震台网的建设。地球物理所研究员周公威说,我国数字地震观测技术开发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极大提高了地震观测质量,使大家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获取与分析处理海量信息,增进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

关键词: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