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两弹城”,传承家国情怀

“两弹城”,传承家国情怀
2019-05-19 21:12:08 光明网

原标题:“两弹城”,传承家国情怀

光明日报记者 周洪双

“我将用智慧培育理想,不辜负父母的期盼;我将用汗水浇灌希望,不辜负恩师的嘱托;我将用信心铸就目标,不辜负母校的厚望……”4月9日,在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两弹城”内邓稼先旧居,绵阳江油市双河初中300多名初一学生面对邓稼先铜像庄严宣誓。

“两弹城”,传承家国情怀

“两弹城”正门“精英门”。光明日报记者周洪双摄/光明图片

“两弹城”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简称“中物院”)院部旧址,曾是我国开展核武器研究实验的指挥部,“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于敏、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陈能宽等杰出科学家都在此留下了足迹。如今,这里已经揭开神秘面纱,成为传承和弘扬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的教育基地。

“中物院”于1969年迁入梓潼“两弹城”,1992年迁去绵阳,23年间“两弹城”主要任务是将核弹轻型化、小型化,使我国的核武器真正形成强有力的核威慑。这期间,科研人员们克服多种困难和干扰,围绕科研生产中心,通力协作,集智攻关,孕育了“两弹一星”精神,在我国核武器发展历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至关重要的作用,有里程碑式的标识意义。

“两弹城”,传承家国情怀

光明日报记者周洪双(右一)在“两弹城”采访。光明图片

“两弹城”至今仍完整保存着大礼堂、办公楼、档案馆、模型厅、情报中心、邓稼先旧居、将军楼等167栋20世纪60年代的建筑物及防空洞、国魂碑林等众多纪念实物。“两弹城”在不改变原有建筑格局的前提下,将原模型厅、职工活动室、印刷车间改建成“两弹历程馆”,全面展示了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发历程。

赵梓君大学毕业后就来到了“两弹城”当讲解员。在这里工作之后,她才知道,当时从事核武器研制的科研工作者,每个人都要签署保密协议,很多人去世后依然不能解密,连家人都不知道他们做了些什么。为“两弹一星”作出卓越贡献的有邓稼先、王淦昌这些为人熟知的伟大科学家,同时还有很多“将名字带进棺材里”的科研工作者。赵梓君说,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个他们,国家才能强起来、国防才能强起来,我们才有了现在这样安稳的生活。

“刚到这里的时候,我只是把它当作一份工作,但是后来了解得多了,我就有了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赵梓君现在平均一天要讲四场,一场两个小时,她希望将她所知道的这段历史告诉更多人。

蹲点调研期间,记者每天都看到,一批又一批党员干部、中小学生、公司职工和远道而来的游客,深入“两弹城”各处,寻找老一辈科学家在此工作和生活留下的痕迹,回顾他们艰苦奋斗、协同攻关研制核武器的历史,感悟他们的精神,汲取前进的力量。在这里,“两弹一星”精神焕发出耀眼的光芒,在一代代年轻人的接力中发扬光大。

家在绵阳的李小容专门陪儿子刘鸿宇来参观学习。“希望这次孩子能了解到曾经有这么一大批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远离家人,在我们的家乡扎根深山隐姓埋名,克服巨大困难,为我国的国防事业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她说,希望他能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辈用毕生奋斗换来的。

“邓稼先在身患重病弥留之际,留下嘱咐‘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这让我印象最深刻。”刘鸿宇参观后说,“他本可以留在国外,享受优越的条件,但他毫不犹豫地回国,投身新中国国防科研工作,而且工作中总是冲在第一线。我要以他为榜样,珍惜时光,学好本领,报效祖国,不辜负父母和老师的期待。”

《光明日报》(2019年05月19日11版)

(责任编辑:孙启浩 CN037)
关键词: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