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我愿以身许国”——记者眼中的中国核工业人

2019-04-26 06:05:00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北京4月25日电 题:“我愿以身许国”——记者眼中的中国核工业

新华社记者安娜、高敬

“我愿以身许国。”在北京房山区中国核工业科技馆的一张黑白老照片下,记录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淦昌50多年前这句掷地有声的回答。这6个字激励着一代代核工业人。

1956年,国家制定的一份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把原子能科学技术列为重点科研任务之一。

发展原子能科学,建设中国人自己的核工业,人才是关键。祖国的需要就是“集结号”。

1961年,刚刚从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回北京的王淦昌接到了一项特殊的任务——投入我国原子弹的研制工作。面对各项保密要求,已经年过半百的王淦昌只说了一句话:“我愿以身许国。”

从此,他隐姓埋名,奔赴一线。就这样,这位名扬中外的实验物理专家从科技界悄然“消失”了17年,连家里人都不知道他到底在哪儿、到底在干啥。

中国核工业科技馆的展墙上,有一张格外温煦的笑脸。他叫郭永怀,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为核弹、氢弹和卫星实验工作均作出巨大贡献。

1968年冬,郭永怀在祖国西北的基地工作时,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研发线索。为了第一时间赶回北京汇报,他搭乘返京的夜航飞机,不料飞机在落地前失去了平衡……

人们赶到现场,在飞机残骸中找到郭永怀和警卫员已经烧得面目全非的遗体时,他们紧紧抱在一起,以这种方式将绝密技术资料护在胸前。资料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虽然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祖国再穷,是自己的;而且正因她贫穷落后,更需要我们努力去改变她的面貌。”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的钱三强、何泽慧夫妇这样表示。他们毅然放弃了在法国的优渥生活,回到当时一穷二白的祖国,全身心投入原子能事业的开拓。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