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工业从这里走来——来自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蹲点报告(2)

2019-04-25 10:37:59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1958年6月10日,回旋加速器调试出束;1958年6月13日,重水反应堆首次达到临界。

“一堆一器”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开始跨进了原子能时代。

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1年9月,我国第一艘核潜艇顺利下水。“两弹一艇”的成功背后,“一堆一器”功不可没。

上世纪70年代,在运行二十年后,反应堆出现设备老化现象,不得不降功率运行。

今年已经80多岁的张文惠在反应堆工作了几十年。他回忆道:“反应堆心脏坏了,有人说换个心脏,还有人建议换个更高级、有中国特色的心脏。”

他和同事们加班加点做理论分析,验证反应堆改建的各项参数,用大量的数据说服上级领导同意对反应堆进行改建。

历时一年零六个月,重水反应堆成功“返老还童”,性能得到提高,而且总投资只有新建堆的十分之一。反应堆重新焕发了生机,并为我国首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的试验、设计做了大量技术支持工作,还可以进行单晶硅的辐照生产等。

从啥都得向国外学习到逐步掌握核心技术,并创造性完成重水反应堆的改建,原子能院的科研人员凭着对核工业的情怀和拼搏精神,实现了技术引进吸收和再创新。

“这说明中国科技人员的能力可以屹立于世界反应堆之林。”张文惠自豪地说。

1987年和2007年,回旋加速器和重水反应堆先后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光荣“退休”。

如今,“一堆一器”已经入选国家工业遗产和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它们安静地矗立在原子能院工作区中心位置,仿佛两位老人,见证着我国核事业稳步发展。

多堆多器,核科技研发跑出“加速度”

深蓝色的水面清澈见底,反应堆堆芯在金属容器的包裹下,静立水底。水池四周的空间,簇拥着国内外多家知名高校、领先研究机构共建的各类先进谱仪。

关键词: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