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发展中经济体,虽经过两代多人接近三代人的努力,还陷于低收入或者中等收入的水平,没有办法从低收入跨进中等收入,或是从中等收入跨进高收入的水平。
我一直在大力倡导一个总结于我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成败经验的新结构经济学。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发达国家给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援助很多,但是好钢没有用到刀刃上。经济发展是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其前提条件是什么?是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靠的是现有产业技术不断创新、新的附加价值更高的产业不断涌现,随着现代技术的使用,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市场范围越来越大,电力、通讯、公路、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必须不断完善。
这样的进程,对任何国家都是一样的。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瓶颈限制是什么?是必要的基础设施严重欠缺。没有必要的基础设施,就没有办法采用现代化的技术、发展现代化的产业去提高生产力。国际上的发展援助主要用在什么地方?改善政治治理,增加政治透明、提高人权、促进男女平等,发展教育、医疗等。这些发展援助出发点都是好的,但并不能消除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瓶颈。
从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和我国的经验知道,要致富先修路,必须把基础设施完善以后,一个发展中国家才能够进入到现代化的进程。这是为何习总书记在2013年提出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一个新的中国倡导的国际发展合作框架时,以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作为抓手来推动的主要原因。
这样一个新的国际发展援助合作的框架提出以后,在国际上引起了热烈的反映,可以从两项指标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