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骑:语言能力建设是“一带一路”的基础性工作(2)

2017-05-08 14:57:43  光明网    参与评论()人

语言是服务“互联互通”的重要支撑

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工程,涉及到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以及人员交流等多方面开放与合作,中国面对一个巨大的全球性市场,要学会同众多的国家打交道,扎实可靠的语言知识储备和外语能力将成为“互联互通”的重要支撑。欧洲有句古话:“入境而不通其文,只能如孩提学话。”在全球化时代,欧美著名的跨国公司纷纷制定语言战略,用以处理和解决世界市场带来的跨文化沟通问题,从而消除误解,减少冲突。以美国IBM为例,该公司不仅指定英语作为公司通用语言,同时还确定其他八种语言作为公司沟通语言的选择,为跨文化团队管理和沟通,以及本地化战略积极开展规划。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进行海外投资,都需要语言文化知识作为重要支撑。在对我国海外直接投资风险评估中,与语言紧密相关的文化风险覆盖率高达71.3%,高于主权风险(46.9%)。2002年到2015年,中资企业对外投资总案例数为2018起,其中跨国并购案例数为1817宗,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往往面临语言文化的障碍,这些都能左右企业的兼并是否能够最终成功。再以近来中国企业在乌兹别克斯坦生存和发展境遇为例,中国企业遭遇到的语言障碍就与“语言”知识储备、能力密切相关,给合资企业或独资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影响,甚至导致企业的倒闭和破产。建设“一带一路”,必须语言先行!语言是互联互通基础工程的重要支撑,外语是建设的“先遣队”,“一带一路”延伸到哪里,外语就应当先走到哪里。

语言是确保丝路安全的战略资源

“一带一路”倡导共商共建共享,坚持合作共赢,是实现地区和世界和平、发展和共赢的新路。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此消彼长,若隐若现,恐怖主义、跨国犯罪、非法移民、国际人道救援和搜救等突发事件此起彼伏,交织复杂。丝路安全问题的跨国性和外溢性会使相关国家处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情况。语言在防范、规避、预警及保障丝路安全问题时,在消除和化解非传统安全威胁和风险过程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价值。无论是在传统安全领域,还是在非传统安全领域,语言问题不仅关系到军事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公共安全和信息安全等领域,同时,语言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安全领域,不容忽视。美国素来重视语言与国家安全问题,在冷战期间,美国于1958年出台“国家安全教育法”,加强事关国家安全的“关键语言”的外语教育,并逐步形成了外语语种齐全,并以世界不同语言文化为主要切入点,覆盖整个社会科学领域的全球知识体系,有力支撑了美国在不同时期的国家战略。这种服务于国家利益和战略安全目标的外语战略,对于当前致力于全球治理战略的中国来说,同样具有重要借鉴意义。“9•11”事件之后,美国政府提出“国家安全语言倡议”,斥巨资加强对“关键语言”的教育投入,大幅增加美国急需语种(如阿拉伯语、中文、俄文、印度语、波斯文等)的学习者数量,应对非传统安全的威胁。在哈佛大学、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等欧美高校,能够开出100余种外语课程,其中不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要语言。面对“一带一路”的语言安全问题,我国在语种布局和规划方面,还有待改善,尤其需要加强具有安全价值的战略语种规划和研究,例如库尔德语,事关我国海外能源利益和安全,应当予以优先发展和建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