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一个研究所孵化超10家硬科技企业(5)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不是让科研人员都去搞企业。”秦曦说,“创业九死一生,干公司也是科学。我们要做的是搭建平台,集聚最优秀的科学家、最优秀的工程师和最优秀的企业家,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共同把科技报国、产业报国的事业向前推进。”

通过“三位一体”“三链融合”“新微模式”构建起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2020年4月,上海证券交易所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新微)工作站揭牌成立。工作站依托中国科学院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着力打造集成电路行业硬科技企业的上市孵化培育体系,搭建科技与资本的纽带,为科创板和主板市场梳理、筛选、培育更多优质的种子企业。记者了解到,除了上市服务工作站,新微科技集团还布局了科技金融服务站、知识产权运营工作站。

近年来,“新微模式”以上海为中心,持续向长三角辐射拓展。汇集上海微系统所和地方政府的资源优势,依托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母基金,新微体系下的嘉兴科微基金应运而生。这只基金紧盯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助推长三角经济带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生于科技,长于资本,为科创企业提供一站式管理咨询和上市辅导,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少走弯路,是新微科技集团成立的初衷。”秦曦说,“我们希望,加速科技成果的积累,加快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让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让更多从0到1、从1到N的跨越水到渠成。”

截至目前,新微科技集团携旗下新微资本重点参与体系内企业在主板、创业板上市或重组,超10家高潜力型科技企业在新三板挂牌,提交多家科技企业进培育库培养,带动超百亿元的科创产业投资。

上海微系统所党委书记俞跃辉思考的是:面对“十四五”开局之年,走向百年老所的上海微系统所,如何更好地围绕“卡脖子”问题开展科研,产业化如何有更大突破,能否孵化更多攻克“卡脖子”技术的企业?

“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彻底打通关卡,破解实现技术突破、产品制造、市场模式、产业发展‘一条龙’转化的瓶颈。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俞跃辉说,“这是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光明日报》(2021年03月22日01版)

首页上一页...2345 5
(责任编辑:梁云娇 CN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