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年暑假,约好了相见。两个从未见过面的人相约在老家车站见面,他们没有在茫茫人海错过,只是一眼就认出了彼此。“你是周正国吧?”耳畔响起熟悉的声音,眼前这个推着自行车的姑娘就是他奔波千里要找的人。
再次回新疆,周正国是跟刘庆霞一起的,两人并肩坐在火车上,憧憬着未来。
同是来自河北的王建超和王伟江,在大学时就是一对情侣。他俩幽默地比喻,远赴新疆且末教书的过程,像是一场“私奔”。原本就不同意女儿离家太远工作的王建超父母,将女儿的离开都怪罪到了王伟江头上。结婚的头几年,老人始终不肯接受这个女婿。孩子出生后,老人才慢慢地接受了王伟江。
现在,王伟江夫妇已经儿女双全,孩子们都已是地道的新疆人。王建超也常跟孩子们讲述父母来新疆的初衷,也希望他们以后能像胡杨和红柳一样,即使被黄沙包围也要扎深根脉,坚强挺立。
把青春留在沙漠,是为了让这里的孩子走出沙漠
不少老师扎根在且末,也有一些人选择离开,回到家乡或者去了条件更好的地方。侯朝茹留下来的决心,是因一位班主任老师的离去变得更加坚定。
那位老师准备瞒着自己的学生离开,但学生们却不知怎么得到了消息。在车站,班里的学生为老师送行。有一个学生哭着问侯朝茹:“是不是有一天您也会走?”她没有犹豫地回答:“不,老师不会走,会一直教你们。”
19年来,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难,她也没想过离开。丈夫庞胜利与侯朝茹同年进疆。孝顺的他每每捧起父亲的第一封来信,眼眶都会忍不住泛红。为了让愧疚的儿子宽心,老人在信中写道:“你以后不要提‘不孝’二字,你这是到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现在不是号召全国人民去那里开发吗,你是祖国的排头兵,是好样的。”
新华社乌鲁木齐5月5日电 题:大漠小城的别样青春——记内地青年学子扎根新疆且末教书育人 新华社记者黎大东、何军、周晔、段敏夫 新疆且末县,地处乌鲁木齐以南1200多公里的沙漠边缘
新华社昆明1月10日电(记者字强)“将深潜进行到底,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更大奇迹!”“改革先锋”叶聪10日走进云南大学,讲述中国载人潜水器的辉煌发展历程,激励广大青年学子发扬中国载人深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