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汶川地震10年科技进步回眸:成第三个具有地震预警能力国家(2)

汶川地震10年科技进步回眸:成第三个具有地震预警能力国家(2)
2018-05-10 10:51:09 科技日报

10年前,泥石流、堰塞湖、山体滑坡等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让抢险救灾工作令人情牵。面对当时灾区内256个堰塞湖,在抢险救灾力量有限、余震频发的情况下,哪些有高风险次生灾害、哪些短时间较为安全?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的崔鹏院士带领团队,创新地提出一系列快速评价判断堰塞湖危害的应急评价方法,仅5天就判定出17个风险较大区域,其中就包括后来备受关注的唐家山堰塞湖。

10年后,崔鹏已带领团队完成诸多山地灾害科研项目,让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预警有望精准到每分、每秒、每栋房屋。“新技术改变了过去山洪泥石流灾害,主要依靠经验对指标设定权重值的方法,创新性地提出‘基于运动—侵蚀耦合模型的危险性定量评价方法’,依靠动力学模拟,将危险性从经验法的定性评价转变到动力过程数值模拟的定量评估。”崔鹏说,通过掌握这种“数字化”的灾害形成机理和演进过程,实现灾害链的定量分析,将为灾害综合风险评估迈出一大步。

10年前,灾区桥梁隧道的大量坍塌,曾让救援队伍处处受限。如今,地震后建设的四川境内首条高铁成都至都江堰快速铁路,已历经雅安、九寨沟等多次地震考验,平稳快速地行驶在地震频发的四川大地。中铁八局原成都至都江堰快速铁路总工程师李忠升说,作为四川灾后重建的第一个铁路项目,该铁路首次采用了自主创新的CRTSⅢ型无砟轨道,国内首创自密式混凝土灌注,不仅强化抗震能力,还优化了施工程序节省了建设成本,“除去各种技术上的防震减灾能力提升,仅在高铁桥梁上每隔3公里设立应急疏散梯的新方案,也正是从该条铁路起延续至今。”

10年前,面对灾区一线突然涌现大量伤者,如何高效、快速、科学地开展救治,让医务工作者争分夺秒。10年后,在科技部汶川地震后紧急设立的地震应急项目“生物与医药技术领域地震应急项目”支持下,我国已首次提出了《挤压综合症患者康复治疗指南》,并制定出各类地震伤救治规范和灾后心理疏导方案,使我国地震伤残康复研究、地震伤情规律分析、震后流行病研究,及心理干预的灾后应急治疗模式更加科学规范,神经运动系统、脊椎损伤等多种重大伤害综合治疗手段更为丰富。

关键词: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