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10日电(汪亚)2018年,在成都举办的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大陆地震国际研讨会上,中国地震科学试验场建设成了国内外与会专家们关心的热门话题。宣布建设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一周年之际,中国地震局10日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一年来的进展和总体情况。
记者从发布会了解到,地震科学实验场是地震科技的野外实验室,其任务是针对地震孕育、发生和致灾各环节的科学问题,特别是那些需要通过野外实验进行验证的科学问题开展深入研究。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区范围从川甘交界到云南南部,该区域位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互相碰撞挤压强烈变形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具有长期的观测资料积累,是开展地震科学实验的理想场所。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针对大陆强震,利用现代化的立体观测台网,实现多学科的高精度、高密度观测。通过开展野外观测和实验,致力于破解从地震孕育发生到地面振动以及建筑物破坏的全链条防震减灾科技问题,并对具有防震减灾实效的科技成果进行应用试点示范,以实现推进地震科技进步和地震灾害防治的目标。
在建设方面,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充分借鉴美国、日本、土耳其等国内外各类地震实验场建设经验;在科学内容上,既注重地震孕育发生规律探索,又考虑工程抗震应用,是世界首个研究“从地震破裂过程到工程结构响应”全链条的地震科学实验场;在研究对象上,是国际上现今唯一针对大陆型强震进行系统研究的地震科学实验场。实验场紧紧围绕“透明地壳”“解剖地震”“韧性城乡”“智慧服务”四项科学计划,在大陆型强震孕育环境、地震发生过程、地震致灾机理等前沿科学方向,提出近期聚焦的15个科学问题,向着科学目标扎实迈进。
新华社北京4月27日电(记者董瑞丰、吴晓颖)记者27日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悉,位于四川省稻城县海拔4000余米处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首批探测器日前已投入科学观测,将探索高能宇宙线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