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甸县拥有152万亩天然草原,年产优质羊草近20万吨,畜牧业是当地主导产业。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林甸县发挥畜牧业优势,依托31处奶牛规模牧场,采取“政府+金融部门+牧场+贫困户”的方式,推行奶牛牧场项目扶贫模式,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户年均增收2000元;借助县内龙头生猪养殖项目,大力推行生猪养殖项目扶贫模式,带动贫困户3937户,户年均增收3000元;同时,采取“小规模、大群体”养殖模式,支持贫困户因户制宜发展鹅、鸡、羊等特色养殖,拓展贫困户自主增收渠道。
富裕县小河东村,大雁养殖成为当地增收项目;伊春铁力市双丰镇,“‘互联网﹢’一亩田”让传统水稻种植收益倍增;林甸县巨贤村,“扶贫小菜园”已累计为320户农户带来经济收益55万元……系列特色产业托起了贫困户致富的新希望。
望奎县海丰镇八方村的村医冯光辉巡诊途中询问贫困户身体情况。刘心杨摄/光明图片
3.思想转变提振干事精气神
“穷不要紧,最怕精神上萎靡不振、没有志气,以及‘等靠要’思想。”调研中,很多扶贫干部感慨道。
绥化市明水县永久乡的脱贫攻坚工作先从思想入手。乡里通过道路宣传牌、标语口号、宣传手册、广播等宣传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先后举办“五好家庭”“致富能手”“十星级文明户”等典型评选活动,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贫困户树立“当贫困户不光荣,只有致富才会被人尊重”的观念。
受疫情影响,泰来县平洋村乔福军和爱人把原来需要在扶贫车间做的编织车坐垫工作挪到家里完成。今年45岁的乔福军,5岁时受伤导致骨膜受损,胸背部严重畸形,他的妻子刘宇佳患先天性软骨病,行动离不开拐杖,母亲看病欠下外债,女儿正在上小学,经济来源仅靠6亩多地。“在我对生活绝望的时候,扶贫干部一直鼓励我,又送政策、又送技术。”乔福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