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40年@治理现代化】
核心观点:
经济特区的深圳样本,为党中央持续开展政策试点提供了示范和信心,也为全面推动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强动力。“深圳奇迹”已经证明,政策试点这一上承中央顶层设计、下启地方创新实践的制度,既是回应央地结构矛盾的重要治理工具,也是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机制。
从“边陲小渔村”成长为“国际大都市”,深圳经济特区发展40年,不断刷新着人们对城市变革速度和质量的认识,向我们展示着中国特色政策试点的制度优势,彰显出改革开放的巨大活力与能量。
政策试点,极具中国特色,关乎新时代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以风险控制为底线,以有效治理为目标,政策试点始终追求的是治理权变均衡。用“先行先试、典型示范、以点促面、点面结合、逐步推广”的思路推动改革开放,既是迈开步子找路子,更是创新发展防风险。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抓好试点对改革全局意义重大。要认真谋划深入抓好各项改革试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鼓励探索、大胆实践,敢想敢干、敢闯敢试,多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带动面上改革。”
当前,深圳已经成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代表。无论是在产业发展、科技进步、法治建设等领域,还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基本保障等方面,深圳都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从创办蛇口工业区打响深圳政策试点第一炮,到建立前海自贸区推动形成“特区中的特区”,再到支持建设先行示范区全面开启新一轮政策试点,深圳发展的每一步都脚踏实地、铿锵有力。经济特区设立以来,深圳已经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科技创新的新高地、开放包容的策源地。
坚定不移地支持深圳搞试点、谋发展、求创新,是推动中国在既定稳定框架内寻求最大限度发展的重要一招,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法宝。总体来看,经济特区的发展是中国政策试点成效的集中体现,深圳的巨大进步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集中缩影。通过经济特区看中国政策试点,可以发现中国政策试点体系愈加丰富、愈加准确;通过深圳发展看中国发展,可以发现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融入全球的意愿越来越强。
细究深圳经济特区四十年发展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动力不减的深层次逻辑,离不开党中央的伟大领导和坚定支持,也离不开广东省、深圳市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各级干部。面对改革开放初期不确定的国内外发展环境,他们不惧风险,借助特有的地理位置优势和开放的外部环境,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姿态和灵活创新、为民请命的发展理念,突破传统思想藩篱,打破常规制度安排,努力寻找新机遇,全面实现新发展。因此,深圳“先行一步”既是党中央政策试点的重大制度安排,也是相关领导干部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重大成果证明。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史也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试点的发展史,中国的改革开放离不开政策试点的灵活运用。政策试点既是现有中国情境和民众需求对国家治理手段主动选择的结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安排和社会矛盾化解的底层逻辑。一方面,中国的国情实际和社会需求为政策试点的推行创造了外部条件。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超大规模国家,治理任务重、治理难度高、治理不确定性强,集中推广式的静态统一治理模式难以满足不同社会主体的动态需求。这就要求采取具有激发各方活力作用的政策试点举措,以应对规模大、元素多带来的社会稳定风险等各种问题。另一方面,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是政策试点稳步推进的内在动力。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解决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党中央和各级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而政策试点的工具应用则为这一矛盾的化解提供了助力。先行先试的政策试点工具不仅大幅度降低了试错成本,还为创造各种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了可能,是探索改革路径、化解改革风险、降低改革成本、提高改革效率的重要手段。
经济特区的深圳样本,为党中央持续开展政策试点提供了示范和信心,也为全面推动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强动力。“深圳奇迹”已经证明,政策试点这一上承中央顶层设计、下启地方创新实践的制度,既是回应央地结构矛盾的重要治理工具,也是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机制。如今正值深圳经济特区设立40周年,如何用活中国特色政策试点机制,以更强的气魄破解更难的发展问题,以更大的作为谋求更广的发展空间,以更高的起点实现更好的发展格局,进而搭乘粤港澳大湾区、先行示范区建设的东风,充分发挥“双区驱动”,全面为深圳经济特区赋能助力,考验着深圳市乃至广东省、党中央的整体性战略与制度安排。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华南理工大学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文宏;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李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