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新闻专题报道 > 晋江经验 > 正文

从出走晋江到扎根晋江,40年三代人的“面孔”

2018-07-09 22:58:54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原标题:从出走晋江到扎根晋江,40年三代人的“面孔”

新华社福州6月26日电(记者吴剑锋)六月的晋江街头,阳光普照。就在一个月前,晋江代表团漂洋过海,远赴摩洛哥接过了世界中学生运动会举办权。

时间回到1978年,面对“漂洋过海”这个词,彼时的晋江人是另一副沉重的面孔——在那个艰苦年代,出海是万不得已的选择。40年时间里,从离乡之“愁”到安居之“乐”,从“出走”晋江到“扎根”晋江,一代代奋斗者记录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

游子之“愁”:穿着四条裤子踏上归途

1954年,未满10岁的苏千墅跟随母亲一路从晋江辗转到香港,如今1小时的航程在当时需要花费整整7天。

车马劳顿并未阻挡离开的脚步。改革开放前,生活在这个人均耕地仅半亩的县城,几乎每个人都面临一道无解难题:留还是走?自古以来安土重迁的闽南人,由于生活所迫,最终仍有一大部分人选择了背井离乡,这也造就了如今晋江“十户人家九户侨”的情景。

对于大部分华侨来说,比漂泊之愁更难解的是对家乡停滞不前的担忧。70年代末,在香港扎稳脚跟的苏千墅回到晋江,糖果、饼干和衣服是他带给亲戚最主要的几样见面礼。“衣服穿在身上不用收关税,为了多带一点回来,我一个人穿了四条裤子,跌倒之后爬都爬不起来。”回忆起当初家乡物资匮乏的情景,苏千墅至今记忆犹新。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穷”是这座城市的底色。直到1978年,晋江还是一个靠政府财政补贴过日子的贫穷农业县。全县生产总值1.4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7元,仅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

关键词:晋江面孔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