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新闻专题报道 > 香港回归20年 > 正文

回归20年:东方之珠,成就多少国际追梦人(图)

2017-06-30 09:03:09    环球时报  参与评论()人

回归20年魅力依旧融通东西活力不减

东方之珠,成就多少国际追梦人

【本报赴香港特派记者范凌志李若菡本报驻澳大利亚特约记者黄博宁】香港回归祖国20年,融通东西的魅力丝毫未减。在香港,很难得到一个准确的追逐“香港梦”的外国人总数,只能逐一的去累加:两三万法国人,约3万印度人,近2万巴基斯坦人……他们中,有的见证香港回归的一刻,有的出生在回归后的香港,有的靠自己的打拼获得香港身份。《环球时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在香港实现个人梦想和职业规划的欧美精英、在中环忙于赚钱的澳大利亚金领和印度创业者,还有那些期待更好融入社会的亚洲客商。在他们眼中,丰富多彩的香港有着太多的优势,让他们感到“安全”,多了期盼。

回归20年魅力依旧:东方之珠,成就多少国际追梦人

“香港仍保留着当初最吸引人的气质”

热闹的中环兰桂坊每天都见证着香港人和外地游客丰富多彩的夜生活。在喧嚣和炫目的霓虹灯中,西装革履、提着打包食物的澳大利亚老人约翰正匆匆穿越热闹的人群。约翰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因公司发展带来的职位变化,1992年他由悉尼调至香港,此后一直在香港生活和工作。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那一天,约翰和公司同事在位于中环的办公室中庆祝,大家都非常开心和激动,甚至有些人开始欢呼:“那些英国人终于走了!”25年过去了,让这位老人感慨的是香港在经历那么多事件以后,还保持着当初最吸引他的气质和国际贸易中心的优势。

在约翰眼里,香港遭遇过的一个挑战是2003年时的非典肆虐,当时人心惶惶,而内地在很多方面对香港伸出援手,帮助这颗明珠恢复珠光宝气,这让他印象非常深刻。约翰说,2014年的非法“占中”运动和2016年的旺角暴乱,让不少久居香港的外国人对这座全球贸易中心的未来有了新的担忧。约翰告诉记者:“尽管有一些人为一己私利,试图在社会中制造大矛盾,但因为香港的社会制度没有发生变化,我所在的建筑和基础设施行业也没有受到太大影响。有一部分人在竭尽所能地破坏香港社会,但他们没得逞。相反,我对香港的未来有了更多信心。”随着香港和内地的互动增加,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让约翰所在的基建行业也迎来新商机。目前,约翰的公司和内地的房地产公司成立了几家合资公司,这位白发老人也变得更忙了。

约翰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现在居港的外国人多来自大众阶层,有着多元的背景。他的儿子在澳大利亚工作,在香港的女儿、女婿在环游世界,这让他有时多了些“留守老人”的孤独感。很多像约翰一样的西方人来到香港后,都希望能更深地融入当地社会。德国人乔西17年前来香港,一直想找位中国伴侣。乔西和他的两位欧洲朋友问记者:“你觉得香港未来会怎样,房价会下降吗?外国人的社会参与感会变强吗?”

“别忽视非华人对香港的贡献”

对很多看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剧集长大的观众来说,美国演员布伟杰并不陌生,《冲上云霄》《忠奸人》等作品中都有他的身影。晚上9时结束舞台剧《我和晴天有个秘密》的排练后,布伟杰匆忙赶回家接受《环球时报》记者的采访。布伟杰回忆起和香港20多年的不解之缘,在美国犹他大学主修中国文学与亚洲研究毕业后,因为爱情他1995年来到香港,后又回美国进修中国文学课程,并在1999年再次只身前往香港,希望把所学知识学以致用。谈到香港最让他印象深刻的变化,布伟杰说,他第一次来香港时经常看到无家可归的老人睡在路边,但1999年后就几乎看不到了。

“我一直都是一个追逐梦想的人,我知道有一天我会成功。”布伟杰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在香港的幼儿园教过英语,做过保镖,还在IT企业做过月薪8万港币的工作,但他最终选择了在香港从事演艺事业。从2000年经朋友介绍第一次充当临时演员算起,到成为TVB第4位外籍合约艺员,布伟杰已拍了60多部作品,扮演过神父、劫匪、毒贩、法官、医生和警察等角色。让他印象最深的是拍摄电视剧《珠光宝气》,其中许多场戏都是演员到场才有剧本,有几场戏他的台词又非常多,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记住,难度不小,而当时对戏的蔡少芬等演员的敬业和努力让他敬佩不已。布伟杰说,他的粤语现在说得非常流利,几乎听不出外国人的口音。让他感到很骄傲的是,他马上要为两位外国演员做粤语配音。除在香港拍片,布伟杰还经常到内地城市,如横店拍戏,这让他的演艺事业有了更广阔的前景。20多年的香港生活,也让他最终抱得美人归,今年5月20日,布伟杰和相恋4年的女友注册结婚,开始了新的人生阶段。

香港浸会大学资深讲师、国际新闻项目负责人罗宾·尤英2006年来港教新闻课,后来还领取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证,成为“新香港人”。尤英说:“香港生活着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的人,多样性令人惊叹。人们没有完全认识到非华人为香港社会作出的贡献。许多在港西方人都有和我类似的经历——本来计划短留,结果却长期居住。觉得环境好,外派来的西方人很容易在港安居。以前我只对香港历史有大概的了解,但现在为之着迷。”来香港11年半,尤英认为大体实现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她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法治、言论自由、新闻自由是香港的基石。香港要发展,就要继续保持这些。我相信,有如此丰富历史和文化的香港,未来不会变得平淡无趣。”在尤英看来,香港是法治社会,言论自由,作为香港永久居民,她目前没有离开的打算,不过,她也坦言:“考虑到香港贵得离谱的房价,长远看我可能会离开。”尤英希望香港能“变得更宜居,作为发达城市,很多本地居民的住房条件让人不可接受”。

尤英希望香港继续繁荣和保持活力,为本地和来自世界各国的人提供充足的机会。她表示:“我喜欢国际化的香港,也享受这里高度的安全、便利。在香港,很容易接触到绿色,夜生活丰富,到处有美食。我留在这里,因为我热爱我的工作、我的学生、我的朋友,以及我现在的生活方式和我的自由。”

“离开香港我一定会生病”

尖沙咀的重庆大厦是香港最知名的南亚商户聚集地,此外还有一些非洲商人。20多年过去了,香港的主权更迭丝毫没有影响到大厦里商贩的“淘金”热情。重庆大厦也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亚洲最能体现全球一体化的例子”。

25岁的侯赛因就是南亚“淘金者”中的一员。当《环球时报》记者走进他的手机店说明采访之意时,他并不像这座大楼里其他南亚人一样满腹狐疑地说“没时间”,而是问“想喝点什么”。侯赛因还笑着指指店外说:“我是巴基斯坦人,我喜欢中国。这里更多的是印度人,不过还好,我们都是来做生意的,相处并不是问题。”侯赛因说:“很小的时候我就和爸爸到了香港,现在我已获得香港身份。我问过爸爸为什么选择香港,他说,因为这是亚洲最容易赚钱的地方!”“1997年以前香港怎样我不知道,那时我还小,但我敢肯定,1997年后非常棒!政府给我们最大的实惠就是这里的税低到可以忽略。”

香港发生非法“占中”事件后,侯赛因的生意一度下跌60%,他抱怨说:“因为来香港的游客少了。我不知道那些人还要抗议什么,香港已是非常自由的城市了!‘占中’对有钱人没什么影响,但对我们这样的小商户影响非常大。我十平方米大小的店铺月租金约两万港元,‘占中’前比这还高,但那时赚的钱也更多。”谈到平日的生活,侯赛因说,原来在香港上高中时,同学们不愿意叫他一块打篮球,但现在情况好多了,他的粤语说得很流利,有很多香港朋友,常一起相约去爬山。谈到未来,侯赛因表示:“我不会离开香港,这里很自由,可以想尽一切方式赚钱。离开香港我一定会生病的,只有这里才安全。”

相比有小本生意并渐渐“香港化”的侯赛因,《环球时报》记者在新家园协会九龙西少数族裔服务中心遇到的南亚裔新移民则更需要融入社会。新家园协会成立于2010年6月,服务覆盖香港与内地,是一间致力于服务新来港、少数族裔人士及其他弱势群体的慈善机构。在服务中心,巴基斯坦老师娜兹娅带着学生做手绘工艺品。娜兹娅的学生多为来自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女性,在这里学手艺,然后自己开店,这让她很开心,这样她们就不会感到被社会隔离。服务中心社工荣勋告诉记者,这个服务点的少数族裔登记会员有1万多人,虽然香港社会可以给他们足够的包容,但他们的经济压力还是很大的。荣勋说:“我曾做过家访,他们常常带六七个孩子住在不满三十平方米的房子里。所以,提升生活水准是他们最迫切的需求。”

据统计,在香港的印度人约3万,巴基斯坦人近2万,由于紧靠中国内地,回归后的香港给他们带来很多发展机会。活力十足的印度青年创业者冈瓦尼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出生在香港,目前在中环“元创方”创意中心经营一家科技公司。谈到香港回归的话题,冈瓦尼说:“我的父母见证了回归,他们想不到交接竟然如此平稳,而回归后很多人的担忧也没有发生什么。结果让他们非常惊讶:什么都没改变,相反,回归给香港经济带来了好处。”谈起自己的生意,冈瓦尼说:“香港是个大熔炉,虽然地价贵,但机会也多。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离开这里。”

(责任编辑:杨晓晨 CN067)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