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新闻专题报道 > 国家公祭日专题 > 正文

南京纪事:许多普通日本人都被日军的暴行惊呆了(2)

2014-12-13 08:32:23    中国新闻网  参与评论()人

    而这一次,是以法律的形式、以国家的意志进行固化。它对于凝聚中华民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力量,以及反击日本右翼势力否定侵略与加害史实的言行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南京,今日全城同祭

    南京江东门云锦路地铁站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墙上,“国家公祭”四个大字牌格外醒目。

    77年前震惊世界的人类浩劫,终于获得与之相匹配的祭悼。

    今天的南京,在主祭场之外,在遇难民众的“丛葬地”遗址,也将举行祭祀活动。

    1985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曾在北极阁、东郊西洼子村、清凉山、五台山、普德寺、花神庙、上新河、挹江门、中山码头、汉中门、草鞋峡、燕子矶等13处丛葬地遗址建立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此后多年来,又陆续有丛葬地被发现和证实。现有的20多座纪念碑,有的是丛葬地,有的是南京大屠杀集中屠杀地,有的既是屠杀地又是丛葬地。

    “南京大屠杀分散在南京各个地方。每年纪念馆都有悼念活动,部分大屠杀纪念碑也有悼念,但只是少数,很多纪念碑甚至不为人知。民间的悼念,是历史本身的回归。这些地方,我们应该呼吁市民前去缅怀、凭吊。”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说。

    朱成山介绍说,南京曾先后五次发现并挖掘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遗址。

    第一次是1946年,在南京中华门外兵工厂和普德寺发现“万人坑”遗址;第二次是上世纪50年代,南京大学天文系在基建的过程中,在阴阳营和南秀村发现了大量遇难者的遗骨;第三次是上世纪80年代,江东门纪念馆在建设的过程中发现了“万人坑”遗址;第四次是1996年,在南京东郊的仙鹤门发现了埋有遇难同胞的“千人坑”;第五次是2006年,南京大屠杀殷山矶遇难同胞丛葬地被发现。

    “每一次遇难同胞丛葬地的发现,都是对当年日军罪行的最好控诉,也是对中国人心灵的一次撞击。”朱成山说。

    今天,每一处丛葬地都应该祭奠,都值得我们用哪怕一朵小小的白花,献上最诚挚的哀思。

    为民族历史“守灵”

    12月8日,在首个国家公祭日前夕,美籍华人鲁照宁、陈灿培先生到南京,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捐赠了他们从世界各地搜集的抗战文物近百件,其中包括鲁照宁自己搜集的侵华日军酒杯、新闻照片等。

    这已经是鲁照宁第6次为纪念馆捐赠文物史料。祖籍南京、1980年起移居美国的他,从2004年起,先后从世界各地的拍卖网站竞拍征集到各种文物史料580件,多数与日军侵略南京相关。资金,则大多来自他自己的积蓄。

    “我帮助家乡的纪念馆征集资料,就是要揭露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暴行,就是想让全南京的人、全中国的人、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这个历史的真实性,让全世界人民知道这段历史真正发生过。”鲁照宁说。

    为了搜集更多散落民间的史料文物,今年年初起,纪念馆就组织了7个国内征集小组和2个海外征集小组,奔赴国内21个省市区的60多座城市,以及日本、德国、以色列等国,广泛征集文物。

    和实物一样见证历史的是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