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中国方案”:经验与智慧(3)

2018-11-22 10:55:17  经济日报    参与评论()人

正确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的资源禀赋、经济条件、文化习惯等差异性较大。因此,一个大国的产业发展与工业化进程,在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前提下,还要处理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这是保证产业合理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中央政府要制定整体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并保证有效实施。近年来,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国逐步形成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推动形成东西南北纵横联动发展的新格局。中央政府通过战略实施和体制机制设计,协调各区域产业生产要素配置,促进产业生产要素跨区域的有效合理流动,化解产业资源配置在地区间不平衡、不协调的结构性矛盾,提高产业生产要素空间上的配置效率,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地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调动起来,各个地区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创造出许多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比如,“珠江三角洲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等,这些模式在启动条件、发动主体、资本形成方面都是不同的,但都促进了当地的工业化进程,进而对全国的工业化进程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

正确处理市场化与工业化关系,培育多元持续的产业发展动力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多元的全面协调的动力机制。通过市场化改革的制度创新,培育了丰富、强大的动力源。这具体表现在市场化改革逐渐松开了传统计划体制对各种资源、要素、组织力量的束缚,激活了它们长期被压抑的能量。通过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培育了大量的市场主体,既包括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将国有企业推向市场,也包括在市场中成长起来的大量个体民营企业以及通过开放引入的外资企业。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蓬勃发展,有利于形成中国产业发展多元混合的动力优势,促进了中国产业快速发展。

关键词: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