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藏着40年京味儿故事(2)

2018-11-20 14:19:58  北京日报    参与评论()人

“呈现在您眼前的模型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老北京大杂院内人民生活的场景。”女讲解员戴着扩音器,用标准的普通话讲述着,“您可以从四个角度观察大杂院内外的生活,比如这幽静而狭长的胡同,正面的金柱大门和倒座房,垂花门里拥挤的院落,四合院正房内两户人家的家具布局。”

“妈妈,这屋顶上的是什么?”彭帅今年刚上幼儿园,土生土长的小北京人在模型前发问。

“这个是鸽子笼,这排房子叫倒座房,最早是用来会客或者当门房用,就跟现在小区门口保安岗亭似的。”孩子的母亲今年三十多岁,从小生长在北京的胡同里。

确实,就如鸽子笼一样,改革开放40年,很多城市中常见的东西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生动、更现代的内容。

改革开放初期,北京的四合院多数已经变成了大杂院。因居住人口激增,原先一家一户的院子被分割,变成杂院。模型里,随意搭起的石棉瓦,从围墙上伸出的烟囱与接油烟的小桶构成了很有生活气息的画面。

院外,一派初冬景色。卖蜂窝煤的师傅踏着板车串胡同,骑到这家门口便被刚遛鸟回来的大爷叫住。大爷和坐在门口的大妈估摸着蜂窝煤的数量,准备把煤存放在门口自己搭建的小煤棚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煤棚子是家家户户的标配。南锣鼓巷地区有一幅老照片,沿着院墙的墙根儿,一溜儿煤棚子。而如今,棚子早就拆了,路面也平整了,电线都入地了,店铺接踵,人头攒动,是最具京韵的景点之一。

黝黑的蜂窝煤退出了绝大多数北京人的生活。2015年,城市核心区实现无煤化,老城区里再没人烧煤取暖,仅剩的9家煤铺在当年年内关张。“煤改电”后,北京的胡同干净了,北京的天更蓝了。

除了蜂窝煤,模型里还有一件典型的北京记忆——囤成小山的大白菜。“这是老北京冬天的当家菜,醋熘白菜、白菜粉丝、白菜炖冻豆腐……天天都是白菜。”市民王先生站在模型前回忆,“40年转眼就过,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变化体现在餐桌上,与最初有钱了上顿下顿鸡鸭鱼肉不同,现在一日三餐讲究健康饮食。”

关键词:

相关报道:

     

    为您推荐:

    宣言:改革开放天地宽

    2018-08-12 09:45:36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

    2018-08-16 11:06:04 改革开放

    我与改革开放:当年的迈克墨镜很匪

    2018-06-25 14:15:47 我与改革开放

    牢记嘱托 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

    2018-10-27 22:09:15 改革开放

    “我与改革开放共奋进”征集活动启事

    2018-09-20 11:37:22 我与改革开放共奋进

    张其佐:中国改革开放永不停步

    2018-10-29 19:48:30 改革开放

    我在改革开放时代长大|婚恋观

    2018-10-05 15:18:18 改革开放

    [奇迹]改革开放,永不停步

    2018-11-12 17:35:43 改革开放

    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2018-10-29 14:27:31 改革开放 改革

    视频 | 改革开放为什么能成功?

    2018-06-20 09:09:51 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