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教育带来的是希望

教育带来的是希望
2018-11-04 13:58:51 光明日报

原标题:教育带来的是希望

北京市西城区月坛街道三里河二区一家小小的修鞋摊子,是外来务工人员刘家奇的事业。他靠着修鞋子、修手提包、修自行车等手艺养育了一双儿女。如今,女儿大学毕业找到好工作,儿子在读研究生,“祖辈放牛养家,没有识文断字的,全家人没有圆的梦一次都圆了。”他笑着说,这是教育带给一个普通百姓的获得感。

1985年2月,高中毕业的刘家奇从四川广安来到北京,在月坛街道成为一名个体修理工人。月坛社区居民对他像街坊一样,除了白天修鞋修车,晚上还请他看管自行车库,这样他居住的困难也解决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刘师傅有了一儿一女,正赶上教育“两基攻坚”大潮,社工们帮他写申请书、开介绍信、准备证件,两个孩子顺利进入阜外二小和北京八中就读,女儿读书期间还被评为“北京市三好学生”“区级优秀班干部”。他享受了义务教育的“两免一补”,入学不用操心,上学也免费。

由于户籍在广安,儿女们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孩子们带着中小学全优的成绩回到广安高考,女儿以638分的成绩考取中国传媒大学,儿子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取北京邮电大学。至此,一家人在北京团圆。

这是刘家奇的故事,也是我国教育事业一步步改革推进的缩影。从有学上到免费学,再到上好学,一个个厚重印记背后镌刻着两个清晰的字:公平。

2006年起,国家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约1.1亿名学生的学杂费和教科书费,为中西部地区约1240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费补助,建立起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到2014年,农村中小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经过6次提高标准后,已经达到中西部小学600元、初中800元,东部地区小学650元,初中850元,基本形成稳定增长机制。同时,对寄宿制学校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并要求地方在分配资金时向寄宿制学校、规模较小学校倾斜,从2010年起执行“对不足100人的农村小学教学点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的政策。国家明确要求各地在安排公用经费时,重点向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倾斜,向艰苦、偏远、高寒地区的薄弱学校倾斜,向规模较小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倾斜,以保障各类学校正常运行需要。

关键词: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