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新闻专题报道 > 改革开放40周年 > 正文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小岗村的“致富经”

2018-10-16 13:43:18  经济日报    参与评论()人

小岗村有一条长长的改革大道,从一座富有徽派风格的高大牌楼开始,沿路坐落着大包干纪念馆、当年农家、沈浩先进事迹纪念馆,彰显着这个村庄在中国农村改革进程中非同寻常的地位。

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个改革起跑线上的“优等生”,却陷入了“一年越过温饱线,二十年没进富裕门”的尴尬。其实,这也是我国不少乡村困境的缩影:当脱贫、温饱后,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还是凭着那股子敢闯敢试的精神,不断探寻产业发展路径,小岗村才有了今日的模样,也形成了自己的“致富经”。

从土地来回土地去

9月底的小岗,秋收场上,一片片黄灿灿的稻谷被收割机整齐地收起,留下阵阵谷香。

“农业是小岗的根,不能丢,但农业不强让小岗村迟迟不能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得求变。”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表示,把土地集中起来让种粮大户搞高效农业才是出路和突破点。

在小岗村,今年55岁的程夕兵是有名的种粮大户。“原先的地块很零碎,干什么都得依靠人工,成本高不说,又累又不出活儿。只有流转土地,实现规模化机械化,才能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让养活了祖祖辈辈小岗人的土地真正活起来。”程夕兵说。

于是,凭借自己多年的种田经验,他一次次走进农户家中联系交换土地,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自己花钱平整。流转土地成功后,又通过自筹、优惠贷款购买耕种、收割设备,他流转的土地实现了耕种收机械化。

实打实的成绩也让程夕兵的底气更足。2015年流转了近300亩高标准农田后,他靠种粮食的纯收入在20万元左右。去年在遇到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这个种粮大户的收入还能有26万多元。

“从土地来,回土地去。过去种地是为了吃饱饭,现在种几百亩是致富门道,是在干事业。”谈到下一步的发展,程夕兵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如果条件允许,他想继续把规模做大,还要打造一个农业产业链,申报家庭农场,建设烘干房,寻找大米加工合伙人,争取实现从粮食种植、烘干、加工再到消费者餐桌的一条龙服务。

关键词: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