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一线超大城市,深圳却是空间、资源、环境容量小市,在“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中土地面积最小。人多地少、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一直是深圳发展的主要矛盾。
深圳努力走出一条不同寻常的创新发展之路,高附加值、绿色、低能耗,已成为产业筛选和行业拓展的关键词。2017年,深圳万元GDP能耗、水耗持续下降,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和1/10左右,“深圳蓝”成为城市名片。
河流污染是当前深圳最大的环境问题。深圳已全面推行四级河长制,以“河长”制促进河“长治”,2017年投入财政200多亿元,计划今年再投入336亿元,推动深圳水环境转变,真正实现蓝天碧水绿地。
改革开放是人民的事业,要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这也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价值指向。
深圳的教育、医疗等民生事业底子薄、基础差、发展起步晚,已成为制约城市竞争力的短板。为了补课,深圳一方面加大了财政投入,新办学校和医院,另一方面也向全球教育和医疗人才抛出橄榄枝。
这是全新的精神状态,新时代的中国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将改革进行到底——
“经济特区要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
“经济特区要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平台。”
“经济特区要成为改革开放的开拓者。”
“经济特区要成为改革开放的实干家。”
……
在光启东莞生态园的研发基地,集广域互联网信息传输和光学监控于一体的“云端号”准备升空(2016年7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
面对新形势、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前不久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步入新时代的经济特区提出了要求——在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中寻找新的方位,把握好新的战略定位。
“进入新时代,我们奋力把广东建设成为向世界展示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窗口’和‘示范区’,在新起点上再创改革新局,把高质量发展的路子走对走实走好。”广东省委书记李希说。
深圳,这座平均人口年龄仅有32.5岁的年轻城市,也正以饱满的活力拥抱新的时代。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句当年在蛇口叫响的口号,在新时代里依然适用。秉承改革尖兵的初心,我们要以昂扬的精神状态推动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表示。
在前海,由333个集装箱搭建而成的前海管理局办公地格外抢眼。工作条件虽然相对简陋,但丝毫不影响前海人奋斗的精神状态。
5年间,前海从一片滩涂起步,实现跨越式发展。“前海模式”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358项,全国首创或领先133项,2017年前海实现税收收入344.98亿元,目前已拥有7家独角兽企业。
“人们对新一轮改革的热情、预期、期盼,犹如经济特区刚成立之时。”深圳前海管理局副局长王锦侠说,前海要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担当和智慧,续写“深圳奇迹”,为全国改革开放提供新的经验。
岁月更替,改革精神一脉相承。
2016年4月12日拍摄的深圳前海。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
从种田到“种房”,再到“种高科技企业”,富裕起来的南岭村设立起国内首个村集体经济的创投基金,由老旧工业厂房改建的1983创意小镇也正式投入运营,南岭村的转型跨度之大超乎不少村民想象,一些人感觉心里不踏实。
“特区精神就是敢闯敢试。”从退休老书记张伟基手中接过“接力棒”的南岭村社区党委书记张育彪说:“不能走老路,新一代年轻人就要有开创转型发展新时代的决心和信心!”
弹指一挥间,沧海变桑田。
从南岭村南望是著名的罗湖桥。一百多年前,作为首批留学生归国的詹天佑修建铁路立志报国,由他担任顾问修建的广九铁路,跨越罗湖桥通往香港。如今,百年罗湖桥依然,连接深圳到香港的,已然是风驰电掣的高铁……
发展无止境,改革无穷期。
有“神州第一口岸”之称的罗湖口岸,往来人流如织;罗湖桥下,饱经沧桑的深圳河滚滚汇入伶仃洋。放眼远望,新时代的中国正掀起新一轮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新华社记者徐金鹏、蔡国兆、张旭东、何雨欣、彭勇、孙飞)
2017年2月14日无人机拍摄的深圳市中心。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
2017年11月29日无人机拍摄的深圳盐田港。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
3月26日无人机拍摄的深圳河两岸的深圳(右)和香港(左)。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