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后,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和地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也允许民营企业发展,但是他们的转型却带来了经济停滞,危机不断。原因在哪里?关键是因为中国的改革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地区很相似,都是以国有经济为主。当时之所以要建立这种经济体制是为了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迅速建立起资本密集型、技术先进的重工业体系。对于一些一穷二白的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资本密集型重工业要活下来就需要政府提供大量的保护和补贴。而保护的方式就是给国有企业市场垄断定位,不允许其他所有制企业与其展开竞争。
与苏联东欧地区采取的方法不同,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出了一条政府干预与市场开放双轨并行的渐进式改革道路。一方面继续给予计划经济时代就存在的资本密集型大型重工业国有企业必要的保护补贴,另一方面则是放开传统上受到抑制的、符合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准入,大量非国有企业,包括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甚至外资公司由此得以参与到中国经济中来,并且成为中国经济最富生机的活跃力量。
这种转型方式的好处是同时取得了稳定和快速发展。正是在渐进式改革过程中,中国民营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民营经济占比从1978年的零逐步达到1992年初的13.6%,进而实现现在的半壁江山以上。在这个过程中,广大民营企业家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也对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民营企业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出过重大贡献,也曾经遭遇过一些不平等待遇。但是,我们相信未来会更好。为什么?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2017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9480美元,我们再也不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资本小国。我们的绝大多数产业,包括高端制造业、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等,都已经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既然已经符合比较优势,给它保护补贴的目的就变了。在20世纪80、90年代或者2000年初,给予这些大型国有企业必要的保护补贴是雪中送炭。今天再继续给予他们保护补贴,性质就变成了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