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北辰(中)。
每秒12.5亿亿次,这是“神威·太湖之光”的峰值运算速度,最近两年,这个速度一直是超算领域的第一速度。
超级计算机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为这“国之重器”奋斗的不仅仅是顶尖的科学家,还有一群年轻的学生。他们因兴趣而相聚、奋斗,在同龄人的竞技中越跑越快。他们是清华大学超算团队。
李北辰,是超算团队的现任队长,就在几天前(德国当地时间6月27日),他和同伴们成功卫冕ISC国际超级计算机竞赛冠军,这是该团队在世界三大大学生超算赛事中的第10次夺冠,也是已经大四的李北辰本科的最后一冠。
从自己的第一冠到最后一冠,李北辰都归功于兴趣。上中学时,他就对计算机感兴趣,开始学习编程知识,还在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高考时,他考出山西省理科第十名的好成绩,如愿以偿地被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录取。
进入大学,李北辰加入清华计算机系高性能计算研究所参与科研。大二时,清华超算团队斩获大满贯的消息使他迫切想加入这个冠军团队,从参加组会、熟悉规则到做外围支援,从优化程序、操控机器到训练临场应变,一年多之后,李北辰进阶为正式队员。
超算竞赛,就像场马拉松,不仅要有速度,还要有耐力,选手既要熟悉计算机各部分构成及其工作原理,又须通编程、擅算法,还得注意功耗……
5月,李北辰他们参加ASC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需要在两天20小时的规定时间里,搭建小型超级计算机系统,应对机器阅读理解、获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冷冻电镜技术、美国宇航局使用的计算流体力学软件等前沿科技以及比赛当天才公布的“神秘应用”,相关功耗不能超过三千瓦……
兴趣使然,挑战越多,李北辰他们越兴奋。
备战中,李北辰和队员们按照兴趣和特长分工,各司其职,协同作战,效率奇高。
但正式比赛,开局不利。
因一个项目数据过大,研究的时间有点长,导致后面的项目没有按时跑完。“我都没有心思吃午饭,整个人都不在状态。”李北辰说。
兴趣,是治疗挫折的良药。
比赛实时公布功耗曲线,李北辰他们发现了机会,果断跳过冷冻电镜项目的第二组数据,先运行第三组数据,然后全力主攻“神秘应用”。
策略得当,最终,“神秘应用”满分18分,李北辰他们跑完了5个点,拿到了10.5分,比第二名高出6分多,冷冻电镜项目也拿到12分,顺利夺冠。
高中毕业纪念册里,有一张李北辰站在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前的留影,今年秋天,他将正式到麻省理工求学,他相信,超算经历,将帮助他跑得更快,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