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新闻专题报道 > 幸福的奋斗者 > 正文

榫卯之间

2018-05-21 10:52:38    北京日报  参与评论()人

渐渐地,刘更生摸到了榫卯的“脾气”。

比如怎么保证榫头不折?“得会听。”刘更生说,快锯到位的时候,锯木头的声音会变得更脆一点儿,“这时候手上就得小心了”;

“打眼儿”怎么才能让木头不裂?“姿势很重要。”刘更生抄起木料,开始示范——得把木板放在屁股下边压一半,然后拿着锤子,侧着身儿凿……

勤学苦练,终于手艺超凡。

1988年,出师不过三年的刘更生参与北京饭店贵宾楼等多个重大项目的家具制作,尽管工期紧张,他还是保质保量地完成,在京作红木家具圈子里闯出了名头。

去年11月的一天,龙顺成家具制作车间传来一阵阵令人牙酸的锯木头声,首届“北京大工匠”手工木工挑战赛正在举行。

一座长30厘米、宽15厘米、高42厘米的楠木小插屏,由屏座和屏芯两部分组成,不用胶水、钢钉,只使用榫卯结构拼接,肩口最大缝隙必须小于0.1毫米,既要牢固、严密,又要外观平滑。这考题,难!

刘更生是8位参赛选手之一,很快,作品基本成型,只见他胸有成竹地把组装好的插屏倒了过来,屏芯很牢靠,竟未滑落,轻轻用手一拉,屏芯很容易地被取下。“这活儿,漂亮!”观众暗暗赞叹。刘更生也因此赢得“北京大工匠”(手工木工)的称号。

当年的小学徒,如今已是北京金隅天坛家具龙顺成工作室“京作”红木家具第五代传人。虽已被尊称为“刘师傅”,也有了自己的徒弟,可他还是每天都到车间干活儿,“我这是为了保持手感。”刘更生微微一笑。

这手感,帮助很多古旧家具“起死回生”。

2001年,刘更生开始参与古旧家具修复工作。一有空闲,他就一头扎进潘家园旧货市场、古玩店、图书馆,四处搜罗、学习古旧家具的流派、形状、雕花、纹饰……遇到好看的、没见过的,他就用笔画下来,带回家去慢慢钻研。

关键词:木匠奋斗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