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新闻专题报道 > 复旦大学投毒案 > 正文

复旦投毒案嫌犯受访异常冷静 淡定诉说作案过程(5)

2014-02-19 07:36:33    中国新闻网  参与评论()条

    黄洋父亲:

    不应该只是林森浩一个人的责任,我另外也希望引起一些大专院校,对毒品管理,化学药品的管理方面要高度重视。因为人家家里面把孩子送到你学校,学校应该对孩子负起责任,希望教育孩子应该是树立自尊自信,有一种热爱生活,热爱他人的一种心态。

    白岩松:

    黄家接下来还有很多诉求,比如说其中一个是要追究复旦大学的责任,为什么有毒的这种物品可以这么相对轻松的拿到手,最后完成了这样的一种加害。另外还要去寻求民事赔偿,但是这其实很难,因为林森浩家庭里头也并不富裕。对于林家来说当然也有他们的诉求,接下来要去上诉,而且他觉得儿子不该被判死刑等等。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们回头去看,已经离开这个世界的黄洋,是1985年生人,如果一切正常的话明年30,而加害人林森浩是1986年生人,一切正常的话后年30,但是他们都很难三十而立了,对这两个家庭来说也几乎被撤掉了一根顶梁柱一样,这是一种莫大的悲剧,那么一次投毒,两个家庭是悲剧,我们不该集体三思吗?

    法官:

    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解说:

    从案件发生,复旦投毒案就一直是舆论的焦点。去年4月底人民网舆情频道就发布了有关复旦投毒案的舆情报告,显示在案发后半个月的4月15日起复旦投毒案被众多媒体和网民们强烈关注,并一度成为一周舆情热点,随后有关复旦投毒案的舆情热度逐步归于平稳。但在4月25日,上海检方正式批捕林某的消息公布后,舆情的相关热度又开始升温,仅4月26日一天就至少有41万网友参与复旦投毒案的讨论,并发出超过13万条的评论。而与这巨大关注度相伴生的是在年轻人中竟然还出现了这样一场风潮。

    但是好笑吗?在复旦投毒案后,便有媒体直言感谢室友不杀,不只是调侃和笑话,并发生对3000万大学生而言,如何与自己室友以及同班同学和睦相处,已经变成了一个必须面对的社会话题。事实上发生在高校的同学相残并不是个案,《人民日报》在题为你好,明天的微博中就称,当送别复旦黄洋,又见南航学生因口角刺死同窗,本应纯洁的象牙塔同根相残为何接二连三,我们的教育不能只记得教书,却忘了育人。而在今天当复旦投毒案一审结果尘埃落定,也有很多媒体和专家学者表达了他们对这一事件的反思。教育部前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民对记者表示:“以往我们更注重高大全这样的典型引路,缺乏一般人所需要的心理教育与底线教育。”而上海教育专家熊丙奇则认为采取极端方式处理室友矛盾的方式,再次暴露出学生生命教育,心理教育的薄弱,教育部门和高校应意识到,要改变这种情况,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须做大量工作。

    白岩松:

    还是要再次强调,在两三千万这样的一个大专院校学生的群体当中,发生这样的事情是极小极小概率的事件,但是大家容易去放大它,不过不能因为它是极小的事件,我们不去分析它背后的原因,要尽早的进行相关的防范和干预,接下来马上要连线一位专家,中国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李教授您好。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

    主持人您好。

    白岩松:

    您这几年一直在研究大学生各种犯罪,那么这样即便是个小概率的事件,让您去思考的东西是什么?

    李玫瑾:

    我认为这个案件其实最让我关注的就是,学医的学生为什么会在一个很不经意的时间,或者是一个事上出现这样的行为,所以这个案件我觉得最值得关注的是我们如何去教育成长中的青年,尤其大学生。让他们明白人生最底线的是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而一个过错可能毁掉的就是不可逆转的,就是毁掉两个家庭,而且这个情况是不可逆转的。

    白岩松:

    李教授一个非常有趣的巧合,今天他在接受我同事董倩采访的时候,林森浩说他过去是一个没有这方面的底线,伤害别人的身体他没当做底线,他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刚才您也再用了这个底线,这样的事情在大学生这几年的犯罪当中,在增长吗?

关闭
 
网友发言 已有人参与 条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