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说
王仲案查处始末
讲述人:蒋秀生
原中央纪委教育室干部,1984年到1986年参与海丰县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实验区的组建工作,挂职海丰县委副书记。先后出任《中国纪检监察报》副总编辑,中央纪委派驻人民日报社纪检组正局级纪检员,人民日报社新闻信息中心主任、《民生周刊》杂志社总编辑等职。
1983年1月17日,一声枪响,原汕头地委政法委员会副主任兼海丰县委书记、革委会主任王仲,被执行死刑。
王仲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因贪污腐败被判处死刑的县委书记,王仲案也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反腐第一案”。
由于王仲案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在当时全国打击经济犯罪活动中极具典型性、代表性。因此,中央准备拍摄一部名为“警钟”的警示教育片。为此,1983年8月,刚刚调到中央纪委教育室不久的我,陪同当时的室主任张黎群同志来到海丰作调研。
海丰的情况令我们感到非常震惊。尽管当时王仲已被处以极刑,但遗留给当地的问题并没有解决。
海丰县地处三地交界处,历来就是个“三不管”的穷地方,用当地人的话说就是个“牛地”。当时,尽管上级部门从汕头派来了新的县委领导班子,但是,都不安心工作,“帅不升帐、将不出工”,整个县委大院根本找不到人。当地走私问题依旧严重,“工人不做工、农民不种地、学生不上课”,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走私,满街都能见到走私的手表、收录机等物品。
回到北京后,我们立刻向时任中央纪委副书记李昌作了汇报,并以教育室的名义向中央写了报告。我记得报告开头第一句话就是:“海丰问题非常严重!”
王仲这个案子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也许很陌生了,但在当时却是引起全国轰动的大案。
王仲1949年参军,同年入党,1976年2月起先后任海丰县委副书记、书记、县革委会主任,同时兼任打击走私指挥部总指挥。王仲的腐败缘于一台电视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港澳谋生的海丰县人多达30万。改革开放以后,从港澳回来探亲的和申请去港澳的人日益增多。为了能够早日去香港探亲,1979年秋,当地一名广播员给王仲家送了一台17英寸黑白电视机,很快就如愿以偿,这也是王仲的“第一次”。
尝到甜头的王仲,胆子越来越大,开始大量收受、索取港商的电视机、收录机、电冰箱等物品,甚至将缉私的物资运回自己家中,然后再转手倒卖。1979年下半年至1981年8月,王仲侵吞缉私物资、受贿索贿的总金额达6.9万余元,这个数字在当时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相当于一个普通干部100年的工资收入。
王仲带头侵吞缉私物资,在海丰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猖獗一时的走私活动得不到有效制止,干部受腐蚀,一些缉私人员甚至执法犯法。海丰县一时成为远近闻名的走私货物交易市场,被称为“远东国际市场”。
对于王仲和海丰县的情况,许多群众写信检举揭发,引起中央重视。时任中央纪委第一书记陈云多次听取案情汇报,先后派出100多人次的工作组调查此案。1983年1月17日,汕头举行1.7万人参加的宣判大会后,王仲因贪污罪和受贿罪被执行枪决。
王仲及相关涉案人员得到了严惩,但能不能帮助海丰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考验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我们的报告引起了中央纪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决定将海丰作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实验区之一,派出联合工作组进行整改。
党性党风党纪实验区是中央纪委从1983年5月开始建立的。实验区的做法是,由中央纪委和各实验区干部组成工作组,深入基层,调查党的组织状况、党风状况、党员状况和社会状况,然后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实现党风、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的措施,为怎样抓好党风探索有效途径和方法。
当时,全国有河北、广东、黑龙江、宁夏、北京五个省区市建立了实验区。根据我们汇报的情况,中央纪委决定将海丰作为广东省的实验地。中央纪委派我任实验区工作组副组长,广东省纪委派出了研究室主任何水云和另外一名同志,分别任县委书记和工作组组长,又挑选了一些优秀的同志,组成了新的县委班子,从政治上、组织上、作风上为海丰“拨乱反正”,研究、探索沿海开放地区党的建设工作。
但是,真正来到海丰后才发现,实际情况比我们想象的更严重。当年的海丰,许多乡镇的党组织成为走私犯的指挥部,与王仲案一起立案审查的159起案件中,涉及316人,党员竟占60%以上。
从哪里改起?为了找到症结,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跑遍了海丰的所有乡镇,包括沿海边穷地区,最终梳理出困扰海丰多年的几大难题,如“台上”干部与“台下”干部的矛盾,“保彭派”与“反彭派”的矛盾(彭指的是彭湃),本地干部与外地干部之间的矛盾,还有当地几个家族之间存在历史遗留下来的矛盾等。这些难题归结到一个问题上,其实就是干部问题。筛选、任用一批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是我们破解难题的关键一招。
海丰县教育局一直是个让各级领导头疼的“烫手山芋”。当时的教育局长是个知识分子,很有文化,但工作魄力不够,整个教育系统派系斗争严重,天天有人到县委告状,不但干扰了社会正常秩序,更严重影响了正常教学工作。
经过研究,县委认为加强教育局的管理,必须重新选任一个强有力的教育局长。就在这个时候,在调研中偶然碰到的田墘镇党委书记吴华南,进入了我们的视线。这个人,文化水平虽然不高,但是政治素质过硬,工作能力突出,有魄力、有见识。在我的提议下,县委大胆起用了他。
上任于危难之中的吴华南,果然不负众望,半年后,教育局风平浪静,不但没人告状了,而且干部队伍工作热情高涨、积极向上,海丰县的教育工作也由此走上了正轨。后来,吴华南还先后担任了海丰县副县长、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最后成长为汕尾市委书记。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我们当年的选择是正确的。
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把仍然坚持反彭的人排除在外,体现共产党干部的鲜明立场;不论资排辈,大胆起用有能力、敢担当的年轻干部……就这样,我们逐步将一批政治立场坚定、年轻有为的同志,放在了重要的领导岗位上,打开了解决几大难题的突破口,稳定了当地政治局势。
良好的工作作风,是干好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推动当地政治生态和经济发展步入正轨,就必须一手抓作风建设、一手抓经济建设,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引导社会风气,促进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这也是党性党风党纪实验区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抓作风,不能只靠说教,关键是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我们整个县委班子,坚持从自己做起,严格要求自己。海丰县穷,我们就更不能贪图享受。那时候,办公室就是工作组同志的卧室,一张桌子,一张硬板床,就是我们的全部家当。
在生活上,我们不能摆出领导干部的架子,但在工作上,我们必须体现出领导干部的样子。
在海丰工作期间,我们遇到过一次严重的山火。当时正值半夜,听到消息后,我扯了一件衣服就往外冲。这时,有同志拦住我说,你是县委领导,在家里指挥就行,不用上山,太危险。我一听就急了,一把推开了他,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们不上,谁还会上!
那次,在我们县委班子的带领下,各委办局的领导同志都冲在了救火的第一线,看到我们往山上冲,许多干部和群众也都自发地加入,最后一起努力扑灭了山火。
也许是我们这种身先士卒的态度,打动了当地的党员干部,打那次开始,我们都感觉到,他们对我们的疏远感明显淡化了,主动找我们聊天,汇报思想的逐渐增多。庸懒无为作风也随之开始转变,为当地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时海丰一个80多万人的大县,财政收入只有2000多万,在当地几个县中处于最末流。全县除了汽修厂和糖厂两个企业外,其他基本都“死火”(倒闭)了,没有生活来源的老百姓,只能铤而走险去走私。而走私不但影响国家税收,更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对于当地经济发展来说,无异于饮鸩止渴。
发展经济,必须从严厉打击走私活动开始!我们把抓走私上升到事关党和政府形象的政治高度来看待,要求各部门各负其责、严厉打击。与此同时,为帮助当地企业寻找恢复生产的发展方向,我们在全县各委办局召开了30多个现场工作会,听取各方意见建议,群策群力。县委、县政府领导每人还负责对口联系几家企业,跟企业负责人一起制定生产计划,帮助他们引技术、找销路。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到1986年底我挂职结束离开时,已有十几家企业恢复了生产,县财政收入达到了6000多万元。之后几年,海丰县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发展特色的产业布局,再后来,当地区划调整,单独设立了汕尾市,下辖4个县市区,海丰县在其中财政收入排行第一,从垫底的“末流县”一跃成为“领头羊”。
海丰的实践深刻说明,一个地方的风气怎么样,关键在干部、在领导,在那里的党风。党风正、民风正、人心齐,经济建设的发展才有保证和依靠。(本刊记者石艳红、侯逸宁采访整理)
新华社塔什干5月29日电(记者蔡国栋)据乌兹别克斯坦媒体29日报道,乌总统米尔济约耶夫日前签署了关于加强乌反腐败体系的法令,旨在通过实施一系列反腐败措施,创造良好商业环境,加速吸引外国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