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将深入挖掘大运河历史,系统构建大运河文化研究生态,全面整合大运河文化资源,逐步形成历史文脉深厚、资源边界清晰、思想理论成熟、研究成果丰硕、发展方向明确的京杭大运河文化研究体系。
并以“大运河文化研究会”为理论阵地,逐渐完善“大运河文化学”的思想建设、理论建设、系列课题建设,实现通州大运河文化研究的新跨越。要积极组织和联络全社会的大运河文化研究机构和知名专家,组织和培养一批学养深厚、年富力强的研究人员参与到大运河文化研究会中,通过深入调研、认真梳理、科学总结、系统归纳,形成对于大运河文化已知领域的新探索,未知领域的新开掘。全面厘清大运河的文化脉络、文化精髓和基因谱系。
大运河被称为通州的母亲河
据了解,早在新石器时代,通州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的烙印;秦朝设立郡县制,通州属渔阳郡管辖,秦始皇为了加强对于辽东地区的管理所修建的蓟襄驰道就经过通州;西汉时因通州区域靠近当时的高速公路——蓟襄驰道——而设立“路县”,其城池就在今潞城镇古城村;东汉时,因地多水,改“路”为“潞”,始称“潞县”。可以说通州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因水而兴,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后因“漕运通济”,得名“通州”。元、明、清三朝,北京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京杭大运河成为南粮北运的战略通道,通州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北首,承担着维护京城军事与漕运安全的重任,使通州的战略位置再一次跃升。“万舟骈集”、“仓庾都会”成为通州盛景持续了700年之久。“一京二卫三通州”是对通州历史地位的准确概括与刻画。
顾问专家寄语
高占祥大运河文化研究会顾问(原文化部常务副部长、中国文联党组书记,现任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
绿树成荫水萦绕,一步一景醉游人。作为大运河的重要节点,河北段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引人关注。近日,记者从河北省相关部门及大运河流经市县获悉,各地各部门正从生态、经济、文化等层面积极谋划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