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一听此计甚妙,当下毫不迟疑,立刻赶去和沈篝协商。沈篝也觉得此计有益无害,值得一试。二人当即写好奏折送了上去。不多久,朝廷果然批了下来,允许动用库银十万两,重开罗沟坑,确保上京的盐船顺利通航。于是,苏东坡马上召集仁和、海宁两县知县(当时的海宁县辖属杭州府),议定了疏浚河道的紧急方案,一面申报朝廷备案,一面征夫开工。由于这是件为百姓办的好事实事,因而得到了沿河民众的全力支持,大家热情高涨,凡是有劳力的家庭,全都起早摸黑,自觉出工,工程进度很快。苏东坡对这项工程非常关心,施工期间,他一直住在赤岸埠的玉润宫,亲临现场督促。
王朝云对新河道的开工自然更加高兴,几次前往玉润宫,一则照料慰藉苏东坡,二则探望那里的父老乡亲。这天早上天刚破晓,苏东坡和王朝云就被一阵高亢急促的鼓点声惊醒了,二人披衣下床,到了外面一看,只见在曦微的晨光中,无数人扛着工具,步履匆匆地从四面八方赶往工地。见了这热闹的场面,苏东坡再一次诗兴大发,满怀激情地即兴吟道:“咚咚晓鼓动,万指罗沟坑。”
这脱口而出的两句诗和他此前所吟的两句配合,竟成了一首完整的绝句:
墁事星火急,
谁能恤衣耕。
咚咚晓鼓动,
万指罗沟坑。
这首诗一直流传至今。其中的罗沟坑指的就是现在的上塘河,也是苏东坡在杭州任通判期间留下的政绩之一。据说苏东坡在杭的任期满后,乘船回京述职时,运河两岸相送的人群绵延不下十里,场面颇为壮观。
(上塘河;图片来自网络)
十五年后,苏轼再次奉命来杭州任知州时,发现杭州的老百姓没有忘记他,大凡上了年岁的人或了解他的人,都把他视作最亲的亲人一样,问寒嘘暖,使他激动不已。又即兴吟诵:“江山故国,所至如归。父老遗民,与臣相问。”这诗句和他疏浚河道的事迹一直流传至今。
作者:吴关荣,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世界华人作家艺术家协会会员
(本文为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我身边的运河故事"(浙江段)征集发布活动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