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破解执行难打出“组合拳”
【诚信建设万里行】
住豪宅、开豪车却没钱还债,千方百计隐匿、转移资产,身为公职人员视法院判决如无物,有的“老赖”甚至辱骂、推搡执行干警……近日,一批失信被执行人拒不履行法院判决的行为被媒体曝光。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执行则是最后一道防线上的最后一个环节。长期以来,一些有财产可供执行的被执行人抗拒或规避执行、转移或隐匿财产、逃废债务等,成为造成执行难问题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全国法院大力推进执行工作。特别是2016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向全社会作出庄严承诺,“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两年多来,全国法院向执行难全面宣战,在执行工作的各个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孩子错失好学校、没法购票回国、办不了医保、贷不了款……如今,一些“老赖”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孟祥介绍,2016年以来,最高人民法院与国家发改委等59家单位签署文件,采取惩戒措施147项,对失信被执行人担任公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出行、购房、旅游、投资、招投标等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限制,让其“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今年,全国加入失信惩戒的部门扩大到60个,涉及11类150项惩戒措施,多部委形成了对失信被执行人信用惩戒的工作制度。如中组部将失信信息纳入干部人事档案,把失信信息作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干部晋升的考核内容;司法部限制失信被执行人报名参加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教育部限制失信被执行人子女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等。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发布的信息显示,截至8月6日,全国法院已累计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1160万例,限制乘坐飞机1313万人次,限制乘坐火车487万人次。